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江

(浙江財經大學副校長)

鎖定
魏江,浙江大學教授、浙江財經大學教授,浙江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主持行政工作), [73]  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院長 [75]  ,浙江省重點智庫/教育部重點軟科學基地浙江大學科教發展戰略中心執行主任。 [74]  首屆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2]  、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國家新世紀優秀人才 [3] 
第十二屆 [4]  、十三屆浙江省政協委員,第七屆、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商管理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學部委員,浙江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 [76]  。中國創造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副理事長。
長期從事創新管理和戰略管理研究,提出“非對稱創新”“制度型市場”“數據基礎觀”等理論。主持國際合作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項(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其他國家和省部級項目60多項(重大和重點項目15項)。在JIBS,MOR, ERD,Technovation等國際國內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300多篇,擔任ERD, Technovation等國際著名期刊Guest editor,出版專著29部,教材6部。成果引用率連續10多年居國內管理學門類前列。 [6] 
獲國家首屆優秀教材獎1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4項,浙江省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和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10多項。
中文名
魏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畢業院校
浙江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研究生
專業方向
企業管理學
學術代表作
《創新全球化:中國企業的跨越(案例輯)》等
主要成就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亞洲開發銀行項目首席專家、政協第十二屆浙江省委員會委員
發表論文數量
295篇(截至2019年7月) [5] 

魏江人物經歷

1991年,武漢理工大學工業管理學本科;
1994年,獲武漢理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學位;
1997年,獲浙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
1998年3月-2002年11月,先後任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企業管理系講師、副教授;
2001年8月-2002年8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訪問學者;
2002年12月-至,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1] 
2017年8月-2023年9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2018年1月,當選政協第十二屆浙江省委員會委員。 [4] 
2023.08—浙江財經大學副校長。 [71] 
政協第十三屆浙江省委員會委員。 [69] 

魏江職務任免

2023年9月15日下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召開幹部任命宣佈會議。孫棋同志宣讀了學校的任命決定,因工作需要免去魏江同志管理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學院黨委委員等職務。 [72] 

魏江研究領域

技術創新管理。企業技術創新與技術能力;產業創新系統;企業創新戰略
企業戰略管理。中小企業戰略;企業家學習與創業;組織能力
服務創新管理。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創新範式;現代服務業發展戰略
產業集羣創新。集羣創新系統與技術學習;區域創新系統 [6] 
規劃編制政策文件(部分)
作為十二五專題規劃起草成員,完成國家十二五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國發【2013】4號);
參與完成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發改西部【2009】1500號); [7] 
負責編制杭州市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市委發【2005】15號)。 [8] 

魏江主要榮譽

2019年,魏江入選2018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2] 
2010年,魏江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3] 
研究成果獲獎(部分)
2017年,創新全球化:中國企業的跨越,浙江省哲學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9] 
2016年,創新為本·創業引領:浙江大學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十八年探索與實踐,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10] 
2015年,基於組織模塊化與技術模塊化“同構/異構”協同的跨邊界研發網絡架構,第一屆《中國工業經濟》優秀論文獎。 [11] 
2015年,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互動發展——以浙江省為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科)三等獎。 [12] 
2015年,生產性服務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研究,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3] 
2014年,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互動發展——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14] 
2009年,“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規範和評判參考標準,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15] 
2009年,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創新範式,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16] 
2007年,基於能力的技術創新理論、過程、模式、機制、系統與政策,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17] 
2006年,企業技術能力論—技術創新的一個新視角,浙江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8] 
2005年,浙江省區域性中小企業羣技術創新系統研究,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18] 
2001年,浙江省高等教育產業化過程和模式研究,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8] 
2023年7月24日,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正式公佈,領銜主持完成的項目——“打造‘商學+’教育生態系統,構建全球嵌入式商科研究生培養模式 ”,榮獲國家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70] 

魏江理論貢獻

一、後發企業的技術追趕和能力成長戰略
二、網絡組織創新能力成長戰略及演化規律
三、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創新能力構建 [6] 

魏江論文著作

出版專著
魏江 著 企業技術能力論:技術創新的一個新視角. 科學出版社, 2002年2月. ISBN7-03-009811-0 [19] 
魏江等 著 企業購併戰略新思維:基於核心能力的企業購併和整合管理模式. 科學出版社. 2002年7月. ISBN7-03-010452-8 [20] 
魏江 著 產業集羣:創新系統與技術學習. 科學出版社, 2003年11月 ISBN7- 5606-1038-2 [21] 
魏江、馬克·鮑登 等著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與創新. 科學出版, 2003年11月 7-03-ISBN012302-6 [22] 
魏江,陳勁 主編 中國創新管理前沿(第二輯).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5年11月. ISBN:780198353X [23] 
魏江 著 知識學習與企業技術能力增長. 科學出版社, 2006年5月. [24] 
魏江、胡勝蓉 著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創新範式. 科學出版社 , 2007年12月. ISBN978-7-03-020737-1 [25] 
王興元,魏江 主編 中國創新管理前沿(第三輯).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7年2月. [26] 
魏江、顧強 著 中國產業集羣發展報告. 2009年.
魏江、周丹 著 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互動發展——以浙江省為例. 科學出版社, 2011年9月. [27] 
魏江、向永勝等 著 文化根植性與產業集羣發展. 科學出版社, 2014年9月. [29] 
魏江、徐蕾、戴維奇等 著 雙重網絡嵌入與集羣企業創新能力. 科學出版社, 2015年3月. [30] 
周丹、魏江 知識型服務業與製造業互動:機理與路徑.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5年. [31] 
魏江、胡勝蓉等 著 金融服務創新. 科學出版社, 2015年3月. [32] 
魏江 著 創新20年——浙江省企業技術中心發展之路.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5年5月. [33] 
魏江、應瑛、潘秋玥等 著 創新全球化:中國企業的跨越(案例輯). 科學出版社, 2016年10月. [34] 
魏江、吳偉、朱凌 著 協同創新:理論與探索.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9月. [35] 
編著教材
魏江 編著 管理溝通—通向職業成功之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 [36] 
魏江 編著 管理溝通—理念與技能. 科學出版社, 2001年8月. ISBN7-03-009654-1 [37] 
魏江,嚴進 編著 管理溝通:成功管理者的基石(第二版).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9年12月. [38] 
魏江、嚴進 編著 管理溝通:成功管理者的基石(第三版).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4年7月. [39] 
魏江 主編 企業戰略管理:理念、方法和案例.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3年9月. ISBN 7-308-03378-3/F 450 [40] 
譯著
詹姆斯·S·奧羅克著,魏江、蘇瑾唏 譯,管理溝通案例分析法.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 [41] 
亨利·明茨伯格著,魏江 譯,戰略歷程:對戰略的審視和梳理.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6年. ISBN 7-111-18760-1/F. 3020 [42] 
艾倫·傑伊·查倫巴 著,魏江、朱紀平譯,組織溝通:商務與管理的基石.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4年4月. ISBN750539746X [43] 
已發表論文和報告(部分)
魏江、楊洋、王詩翔. 內外合法性的平衡:全球研發的海外進入模式選擇[J]. 科學學研究, 2017,35(1): 73-84. [44] 
魏江、王詩翔. 從“反應”到“前攝”:萬向在美國的合法性戰略演化(1994-2015)[J]. 管理世界, 2017(8): 136-153. [45] 
Liu Y, Wei J, Zhou D, et al. The alignment of service archite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16, 36(9-10):396-415 [46] 
Wei J, Liu Y, Jiang S, et al. Does ownership heterogeneity matter in technological catch up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SOEs and PO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6, 72(4):253-272 [47] 
魏江、潘秋玥、王詩翔. 制度型市場與技術追趕[J]. 中國工業經濟, 2016.9: 93-108. [48] 
魏江、王詩翔、楊洋. 向誰同構?中國跨國企業海外子公司對制度雙元的響應[J].管理世界,2016, (10):134-149. [49] 
鄭小勇、魏江. 商業集團從屬企業雙重合法性與成長績效的關聯機制[J]. 管理工程學報, 2016, 30(2):9-19. [50] 
潘秋玥、魏江、黃學. 研發網絡節點關係嵌入二元拓展,資源整合與創新能力提升:鴻雁電器1981-2013年縱向案例研究[J]. 管理工程學報, 2016, 30(1):19-25. [51] 
Zhou D, Kautonen M, and Wei J. The effect of external KISA on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 [J], Innovation. 2015, 17(4), 508-523. [52] 
魏江、壽柯炎. 企業內部知識基與創新網絡的架構及作用機制[J]. 科學學研究, 2015, 33(11): 1727-1739. [53] 
魏江、張妍、應瑛. 戰略前瞻性, 創新搜尋與創新績效之間的演化: 先聲藥業 1995-2012 年縱向案例研究[J].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5, 4: 014. [54] 
鄭小勇、魏江. 商業集團從屬企業合法性雙元與成長績效關係[J].管理科學學報, 2015, 3(18): 1-14. [55] 
魏江、李拓宇、趙雨菡. 創新驅動發展的總體格局、現實困境與政策走向[J].中國軟科學, 2015,5.21-30 [56] 
楊洋、魏江、羅來軍. 誰在利用政府補貼進行創新?——所有制和要素市場扭曲的聯合調節效應[J]. 管理世界, 2015 (1): 75-86. [57] 
魏江、鄔愛其、彭雪蓉. 中國戰略管理研究: 情境問題與理論前沿[J]. 管理世界, 2014 (12): 167-171. [58] 
魏江、應瑛、劉洋. 研發網絡分散化,組織學習順序與創新績效:比較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2014(2):77-92. [59] 
魏江、徐蕾. 知識網絡雙重嵌入、知識整合與集羣企業創新能力[J].管理科學學報,2014(2):35-47. [60] 
魏江、黃學、劉洋. 基於組織模塊化與技術模塊化“同構/異構”協同的跨邊界研發網絡架構[J]. 中國工業經濟, 2014:313(4): 148-160. [61] 
魏江、黃學. 後發企業全球研發系統架構的設計規則——基於多案例比較的研發“走出去”過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4(11). [62] 
彭雪蓉、魏江.生態創新資源獲取與組織績效——來自浙江省中小企業的實證研究[J]. 自然辨證法研究,2014(5):60-65. [63] 
魏江、張妍、應瑛. 戰略前瞻性、創新搜尋與創新績效之間的演化:先聲藥業1995-2012年縱向案例研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5(1). [64] 
Wu A, Wei J. Effects of Geographic Search on Product Innovation in Industrial Cluster Firms in China.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13, 9(3):465-487. [65] 
Liu Y, Wei J. Business Modeling for Entrepreneurial Firms: Four Cases in China.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3, 7(3): 344-359. [66] 
劉洋、魏江、江詩松. 後發企業如何進行創新追趕?——研發網絡邊界拓展的視角[J].管理世界, 2013(3):96-111. [67] 
Wei, J. and Jiang, C. (2010).Western Region Rural Entrepreneurship Promo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亞洲開發銀行研究項目) [6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