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查理

鎖定
魏查理,教授,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
中文名
魏查理
國    籍
比利時
職    業
漢學家
性    別
曾經擔任比利時根特大學中文系主任,精通中文、英文、日文希臘文拉丁文等多種語言,對中國的文化、歷史、哲學、宗教,尤其是西藏和新疆的佛教藝術做出了深入研究。他曾經在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國做過上百個有關漢學和佛學的學術報告,並出版了多部學術專著和許多學術文章。 [1] 
魏查理教授對中國的文化、歷史、哲學、宗教都有深入研究,碩果累累,出版了多部學術專著和論文。作為二十世紀在歐洲較早開展漢語和漢學研究的專家,魏查理教授對歐美漢學界至今未能區分開漢學與中國學深表憂慮。在他看來,漢學與中國學不同,漢學是對文化、文明、文言文的研究,是一種學問。漢學家不一定會説漢語,有可能僅僅是對文化感興趣。中國學出現於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那個時代需要很多人掌握外語,並進一步瞭解亞洲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於是開始出現中國學。中國學很實用,他們的目的是發出聲音,瞭解社會,卻並不一定會學習文化,學習諸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之類的典籍。因此,研究中國,首先應區分是以什麼方式研究中國,並據此將漢學與中國學分開。
魏查理教授還闡釋了文化與文明的關係。他指出,“文化”與“文明”不同。“文化”譯成英文是culture,原為拉丁語,原意是“修”,以前不識字,以後能認字,能看書了,就可以説有文化了。“文明”譯成英文是civilization,原來也是拉丁語,原意是“仕人”的文化,高級人的文化,跟生活在底層的人的文化沒有關係。
魏查理教授還進一步追溯了歐洲文明和亞洲文明的發展歷程及差異。他認為,歷史悠久的文化不一定好,道理很簡單,如果“古老”的文化好,就不會被現代文化所代替,所以無論歐洲還是亞洲,都更要注重研究現在的文化,並將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起來。
針對目前歐美的中國研究熱,魏查理教授冷靜地指出,目前歐美的很多漢學和中國研究中心過於注重形式,語言的、文化的、政治的、經濟的形式,卻忽略了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也許這是歐美對中國的研究一直不夠深入和全面的原因,“比如我”,魏查理教授用流利的漢語幽了自己一默,“我不會説漢語,卻是漢學家,而且還很有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