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染衚衕

鎖定
魏染衚衕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原宣武區)東北部。北起南柳巷,南至騾馬市大街中段。明代稱魏染衚衕。清時稱魏兒衚衕,魏染衚衕。民國時稱魏染衚衕,沿用 。魏染衚衕被稱之為北京報業的“發祥地”。魏染衚衕30號就是《京報》館舊址。
中文名
魏染衚衕
外文名
Wei dyeing hutong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區(原宣武區)
景點級別
北京市文件保護單位
著名景點
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
全    長
350米
5米

魏染衚衕歷史沿革

魏染衚衕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原宣武區)東北部。北起南柳巷,南至騾馬市大街中段。明代稱魏染衚衕。清時稱魏兒衚衕,魏染衚衕。民國時稱魏染衚衕,此衚衕得名。一説,相傳衚衕有魏姓染房。又:《北平地名志》:“據傳明宦官魏忠賢曾在此巷居住。魏被誅後,此巷叫魏閹衚衕,今為避惡名改為魏染衚衕。”
明末清初詩人吳梅村居此。民國年間《京報》創辦人、李大釗,羅章龍秘密發展入黨的黨員邵飄萍居此,又是《京報》編輯部所在地。魯迅多次到此商議稿件。現編輯部樓房與邵故居仍在。已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魏染衚衕衚衕文化

魏染衚衕相關傳説

曾有書稱,宣武門外魏染衚衕裏曾居住過明宦官魏忠賢,因而得名,但查閲史料發現,明清期間魏染衚衕有五位進士居住,並無魏忠賢居住在此的記錄。魏染衚衕是因明代初年,此地有一家魏氏染坊而得名的,今已無古染坊遺蹟。
北京宣武門外有魏染衚衕,呈南北走向,南起騾馬市大街,北至南柳巷。長350米,寬5米,柏油瀝青地面。街道古樸,建築典雅,多為民居。這是一條古巷,從明代嘉靖年間修築北京外城時就有。明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宣北坊”就有“魏染衚衕”,可謂歷史悠久矣。
關於該巷的來歷。有位日本作家著書《北京地名志》稱:“據傳明宦官魏忠賢曾在此巷居住。魏被誅後,此巷叫魏閹衚衕,今為避惡名改為魏染衚衕”。魏忠賢(1568-1627),明代宦官專權的代表。原姓魏,進宮後被閹淨身,易名李進忠,後又恢復原來的姓,皇帝賜名魏忠賢。後結識皇長孫朱由校乳母客氏,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泰昌元年(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賢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便執掌代皇帝批奏的大權,專擅朝政。
此時的魏忠賢與皇帝乳母客氏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皇宮有魏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在其全盛時期,各地阿諛奉承的官員紛紛為魏忠賢設立生祠,僅北京就設立有四五座魏忠賢生祠,在盧溝橋建有“隆恩祠”,在崇文門建有“廣仁祠”,最有名的是宣武門外的茂公祠,魏忠賢的塑像被供奉在祠堂內,地方官員和過往民眾要為之行禮跪拜。

魏染衚衕文學作品

《明史·宦官傳》:“魏忠賢生祠,順天府尹李春茂建之宣武門外”。位置在今天宣武門外大街,也許是由於這項記載的關係,才被誤以為魏忠賢曾寓居宣武門外魏染衚衕。崇禎皇帝登基後,即罷免了魏忠賢,令其到鳳陽守祖陵,隨即派人令其在去鳳陽的路上上吊自盡。
清人朱一新撰《京師坊巷志稿》收錄有“魏染衚衕”稱:“井一,有南城會館”,稱吳梅村曾寓居魏染衚衕,吳梅村是崇禎進士。此外,魏染衚衕還曾居住過四位清朝的進士。分別是:乾隆年間的曹錫寶,號劍亭,授任御史;梁國治,字階平,號瑤峯,乾隆進士,授翰林院修撰,有《敬思堂文集》傳世;康熙年間的湯右曾,字西涯,由翰林院編修,晉升為吏部侍郎兼掌院學士。與秀水朱彝尊併為浙派領袖,有《懷情堂集》存世;史蘷,字胄可,康熙進士,官至詹事,工詩,有扈蹕、章台、觀濤、扶胥諸集傳世。經過查閲史料,在明清期間,魏染衚衕居住過五位進士,都曾掌管財政、文教、監察等多方面大權,且都是清官、漢人,無一閹人。查詢史料,並無魏忠賢在此居住的記載。

魏染衚衕重要人物

魏染衚衕吳偉業

這第一位大詩人,名叫吳偉業(1609~1671),江南太倉人。説到吳偉業,您可能不太知道。“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句描寫吳三桂和陳圓圓情感糾葛的名句,您一定知道。其實,這句就出自吳偉業的《圓圓曲》。據説,吳偉業14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崇禎四年,他以會試第一、殿試第二的優異成績考取進士。當時有人攻擊主考官,秧及吳偉業。崇禎皇帝親自審閲了他的試卷,作了“正大博雅,足式詭靡”的批示。又特賜他歸裏娶親,榮極一時。他的詩當時就有“文彩風流,映照一時”之譽。尤其是七言歌行,自成一體,世稱“梅村體”,被譽為“江左三大家”。
由於吳偉業書生意氣,傲視一方,也招來別人的排斥和嫉妒,諷刺他兩朝作官,“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語婁東吳學士,兩朝天子一朝臣。”

魏染衚衕查慎行

清代在魏染衚衕住過的另一位大詩人叫查慎行(1650~1727),浙江海寧人。説到查慎行,您可能不太清楚。但提到當代武俠小説大師金庸,您一準兒知道。實際上,查慎行就是金庸的先祖。金庸原名叫查良鏞,筆名“金庸”,就是由“鏞”字一分為二得來的。查慎行是康熙朝的舉人,被賜進士。據説他5歲就能作詩,十歲寫出《武侯論》,人稱“曠世奇才”。後來,查慎行帶着家鄉“錢江潮”的激盪雄風,來到京師的小衚衕,成為康熙身邊的近臣。一次康熙遊覽“南苑”,垂釣湖邊,命身邊的舉子賦詩,查慎行因為一句:“笠檐蓑袂平生夢,臣本煙波一釣徒”,被宮中的人稱為“煙波釣徒查翰林”。
查家當時“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不過,盛極必衰。雍正年間,查慎行的弟弟查嗣庭去江西做考官,出了幾道考題,惹來殺身之禍。一道出自《易經》“正大而天地之情”一道出自《詩經》“百事盈止,婦子寧止”。生性多疑的雍正想到前不久剛剛被砍頭的汪景祺,不也説過“正字有‘一止之象’”嗎?可見查嗣庭也是在誹謗我雍正。這還了得,大興文字獄的雍正皇帝將查家嚴辦。查嗣庭和他的兒子瘐死獄中,族人遭到流放,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準參加舉人與進士的考試。大詩人查慎行受牽連,奉旨領着全家進京投獄。途中寫下詩句“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兩同年。”

魏染衚衕邵飄萍

邵飄萍故居也在魏染衚衕。故居緊靠《京報》館南牆,是一所兩進四合院。一進院正房、廂房各三間;二進院正房五間,廂房各一間。
《京報》是傑出報人邵飄萍一手創辦的報紙。1918年10月5日在宣武門外珠巢街初辦,後來又遷到了琉璃廠東街西端的小沙土園衚衕。 [1] 

魏染衚衕衚衕特色

魏染衚衕是由於在明代初年,此地有一家魏氏染坊而得名的。魏氏染織布匹、緞匹、絹匹技術超羣、服務精良,譽滿京城,就是住在京城的官吏也要到此染織朝服或便裝。可惜得是,如今沒有留下這家古染坊的遺蹟。
魏染衚衕現有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是“京報館”。《京報》創辦於20世紀20年代初。革命報人、共產黨人邵飄萍住在這裏,該報是北方宣傳馬克思主義、倡導民主革命的重要陣地。1926年4月26日,邵遇害。京報館遺蹟二層小樓建築尚存。 [2] 

魏染衚衕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當選為2021十大“北京最美街巷”。 [3] 
2022年,入選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衚衕類 第一批)。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