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魍港

鎖定
魍港明朝北港,亦作蚊港茅港莽港,清朝時期又將魍港稱為笨港
魍港位於今台灣嘉義縣布袋鎮台灣省北部北港溪下游一帶。 [2]  因為當時台灣漁民在港口修船補網,故稱港口為“魍港”,後來在明朝時期一度就以“魍港”代稱台灣。魍港(北港)一度是已經是海商及漁民來往台灣島、澎湖列島、浙閩地區的重要港口。
中文名
魍港
別    名
北港、蚊港、茅港、莽港、笨港
本    質
古地區地名
亦    作
蚊港
地理位置
台灣省的嘉義縣布袋鎮

目錄

魍港歷史背景

陳第《東番記》 陳第《東番記》 [1]
魍港為台灣島上漢族移民最先到達、開拓的地區。故明代曾一度稱台灣為魍港、北港。《讀史方輿紀要》:“澎湖為漳泉之門户,而北港即澎湖之唇齒”。“北港在澎湖之東南,亦謂之台灣”。清代仍為台灣與大陸交通主要港口之一;其後因港口淤塞,海舶遂稀。今有北港鎮北港溪下游北岸。

魍港地理

1603年,明朝陳第所作《東番記》中記載了台灣島的地理位置。陳第通過實地考察,第一次把台灣記錄為與現代正確地理位置相一致的島嶼。“東番夷人…居澎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咖喱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書中所記的十個地名,是當時台灣島上土著居住的村落名稱,主要分佈在今台灣台南縣、台南市、高雄縣、高雄市一帶,皆歷歷可考。

魍港經濟

其地漁業極盛,又為海船出入港口,與澎湖、漳、泉之間往來頻繁。
十六世紀中葉,魍港(北港)已經是海商,海盜以及漁民活躍的地點。麻豆社區域即屬於魍港貿易圈內,當時漢人主要以布,鹽,銅簪,瓷器瑪瑙與原住民交換鹿皮,鹿肉,魚及藤等物品。在荷蘭佔領時期,前往中國的船隻從大員啓航,先沿海岸線往北航行到接近魍港,才轉向澎湖繼續航向中國,以避免漂往南方,所以魍港在東北風季節時是往澎湖必經的航道。其後因港口淤塞,海舶遂稀,直至落寞。今有北港鎮在北港溪下游北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