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鬻女謠

鎖定
《鬻女謠》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對老百姓以出賣自己的親生女兒來尋求活命這種典型情景的描繪、渲染,表達了詩人對社會底層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對社會貧富懸殊的強烈不滿之情。全詩主要運用層層遞進的對比手法,表現出現實主義的力量,同時也煥發着人道主義的光彩。
作品名稱
鬻女謠
作    者
薩都剌
創作年代
元代
作品出處
雁門集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鬻女謠作品原文

鬻女謠
揚州嫋嫋紅樓女,玉筍銀箏響風雨
繡衣貂帽白麪郎,七寶雕籠呼翠羽
冷官傲兀蘇與黃,提筆鼓吻趨文場
平生睥睨紈絝習,不入歌舞春風鄉。
道逢鬻女棄如土,慘淡悲風起天宇。
荒村白日逢野狐,破屋黃昏聞嘯鬼。
閉門愛惜冰雪膚,春風繡出花六株。
人誇顏色重金璧,今日飢餓啼長途。
悲啼淚盡黃河干,縣官縣官何爾顏
金帶紫衣郡太守,醉飽不問民食艱。
傳聞關陝尤可憂,旱荒不獨東南州。
枯魚吐沫澤雁叫,嗷嗷待食何時休。
漢宮有女出天然,青鳥飛下神書傳
芙蓉帳暖春雲曉,玉樓梳洗銀魚懸
承恩又上紫雲車,那知鬻女長欷歔。
願逢昭代民富腴,兒童拍手歌康衢 [1] 

鬻女謠註釋譯文

鬻女謠詞句註釋

⑴鬻(yù):售,賣。
⑵嫋嫋:女子體態輕盈。紅樓:富貴人家的房子。
⑶玉筍:比喻女子細嫩修長的手指。
⑷白麪郎:這裏指富家子弟、花花公子。
⑸七寶:指多種寶物,後指用多種寶物裝飾的器物。雕籠:雕飾花紋的鳥籠。翠羽:綠色的羽毛,這裏指富貴人家養的鳥。
⑹冷官:地位不高、事務不忙的官職。傲兀:高做不屈的樣子。蘇與黃:蘇軾與黃庭堅,兩人多次被朝廷貶謫,出任地方閒職。此句謂我雖然官位不高,但孤傲不屈,是蘇軾和黃庭堅的化身。
⑺鼓吻:掀動嘴唇,這裏指大發議論。文場:科舉考試的考場。
⑻睥睨(pì nì ):斜着眼睛看,表示輕視或厭惡。紈絝(wán kù):指富家子弟。
⑼金璧:美玉,用以比喻容貌美麗。
⑽何爾顏:“爾何顏”的倒裝,意為你有何臉面。
⑾關:函谷關,這裏指陝西一帶。
⑿青鳥:傳説中傳信的使者。
⒀銀魚:一種昂貴的裝飾品。
⒁“承恩”句:或指天曆元年(1328)元文宗冊立皇后,次年授冊寶之事。
⒂昭代:政治清明的時代。
⒃康衢(qú):原指四通八達的大路。《列子·仲尼》載,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是否安定,百姓是否擁護自己,於是微服遊於康衢,聽到兒童歌謠:“立我烝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一派太平和樂的景象。後稱此謠為《康衢謠》。 [1] 

鬻女謠白話譯文

揚州婀娜多姿的紅樓女,纖纖玉手撥弄銀箏聲如風雨。
還有那繡衣貂帽的白麪郎,提着七寶雕籠呼叫翠羽。
傲世的冷官蘇軾、黃庭堅,鼓着嘴巴提筆走進文場。
平生蔑視紈絝子弟的惡習,從不進入歌樓舞妓春風鄉。
路上遇着賣女的像棄塵土,悲慘的風雲從天空生起。
荒村裏白天也碰上野狐狸,破屋內黃昏時聽見長嘯的鬼。
閉門不出愛惜冰雪似的肌膚,春風已繡出了鮮花五六株。
人們都誇美麗容顏如金璧,今日忍飢挨餓啼哭在長途。
悲哀啼哭流盡眼淚黃河干,縣官啊縣官,你還有什麼臉面?
還有金帶紫衣的郡太守,酒醉飯飽不過問人民的衣食艱難。
傳説關陝地區更令人擔憂,大旱災荒不只東南幾個州。
彷彿枯魚吐沫和澤畔雁哀叫,嗷嗷待食物的叫聲何時是盡頭?
漢家宮內的美女出自天然,青鳥飛下人間來把神書傳。
芙蓉帳內温暖春天霧散雲消,樓上梳妝打扮把銀魚懸。
承蒙皇恩又登上紫雲車,怎麼知道被賣女兒長聲噓嘆。
但願遇上清明時代人民富裕,兒童們鼓掌歌唱《康衢謠》。 [2] 

鬻女謠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詩人時任鎮江錄事司達魯(即長官)。據《元史五行志·文宗本紀》等記載,天曆元年(1328)八月,杭州、嘉興、平江、湖州、建德、鎮江、池州、太平、廣德等九郡發生水災,淹沒農田一萬四千多頃;次年六月,通州、霸州等四州遭遇雨水災害;而真定、河間、大明、廣平、峽州等五州四十縣則大旱。僅山東就有災民六十七萬六千多户,陝西有一百二十三萬四千餘。連年的水旱災害,使得饑民流離失所,餓殍遍野,賣兒鬻女,生活悲慘。但文宗卻大興土木,不惜民困,詔令在建康修建龍翔集慶寺、在蔣山修建崇禧萬壽寺等,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作者憤而作此詩以揭露現實。 [2] 

鬻女謠作品鑑賞

鬻女謠整體賞析

《鬻女謠》描寫了天災人禍、民不聊生、貧富懸殊的情景。詩人以敏鋭的眼光,捕捉到了老百姓以出賣自己的親生女兒來尋求活命的細節種種,通過對這一典型情景的描繪、渲染、對比、挖掘,表現出了現實主義作品的感人力量,同時也煥發着詩人人道主義的光彩。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的突出之處是對比手法的運用。詩人把被賣的少女和富貴的皇后作了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此詩開頭四句描寫了衣着華麗的富家子弟終日歌舞相伴、沉溺相樂的場面:繡衣雕帽的紈絝子弟們時而逗鳥取樂、時而聽那些玉指纖纖的揚州歌女撥絃彈箏。接着四句,詩人自比職位雖低但傲岸不屈的蘇軾、黃庭堅,瞧不起富貴人家的惡習,不屑與之為伍。九至十二句,寫路上遇到一個個被親生父母出賣的女孩子,她們像塵土一般被棄之路旁,卑微、可憐、無望。詩人悲從中來,頓感天宇間颳起了慘淡的大風。再看那荒蕪的村落裏,白天也傳出野狐的嚎叫,破壁殘垣中,新鬼在黃昏時分哀鳴。紈絝子弟何其樂,貧民百姓何其慘。這裏,詩人對比手法的運用非常成功。
接下來人進一步展開對比。昔日裏這些女孩閉門不出,繡花描朵,長得也很美麗,人人誇讚她將來會有個好歸宿。誰也難以料到如今會因活不下去被父母扔在這漫無邊際的大路旁,哭哭啼啼,求天無助,求地不靈。詩人至此筆鋒一轉,大聲疾呼,直寫這些女子淚流成河,哭之而幹,並直斥縣官沒有臉面見她們。那些達官貴人,穿紫袍,佩黃帶,酒氣熏天,根本不管連飯都吃不上的老百姓。下面四句寫陝西關中一帶災情尤其令人擔憂,老百姓缺衣少食,如嗷嗷待食的枯魚、澤雁一樣,這種民無食的局面不知何時才能結束。這一段是拿花天酒地、無所事事的高官生活與鬻女的悲慘命運作比。“枯魚吐沫澤雁叫,嗷嗷待食何時休”兩句達到了一種極致的悲苦無奈,走投無路的境地。
詩人似乎並不滿足於對達官貴人及其子弟的怒斥,而是將筆鋒指向封建社會的最上層。皇帝們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心思都在宮裏。 “漢宮有女出天然,青鳥飛下神書傳。”原來,“漢宮”(隱喻元朝廷後宮)的美女天生麗質,皇帝因寵愛她派人下詔命來了。 “芙蓉帳暖春雲曉,玉樓梳洗銀魚懸”,極寫后妃生活用品的華麗奢侈。皇帝忙於召見后妃,沒有誰知道那路邊被棄的女孩正在抽泣。詩的最後是對百姓生活富裕與康樂的切切呼喚。
此詩的對比是層層遞進的。先是富家子弟與鬻女的對比,接着是達官貴人與鬻女的對比,最後隱寫了皇帝后妃與鬻女的對比,一個世界,兩種命運。一邊是花天酒地,豔歌美人,一邊是棄之如土,生死由天:貧富差距無比懸殊。據載,薩都剌雖出身將門,但幼年家境貧寒。成人後幾任九至七品小官,為官清正,曾有發廩賑災、救助難民等政績。在他的其他詩中,也有對這種階級對立的揭示。如五古《早發黃河即事》,一方面描寫農夫“嘗新未及試,官租急徵求;兩河水平堤,夜有盜賊憂”,另一方面描寫貴族公子“鬥雞五坊市,酬歌最高樓”,採用對比手法,描寫貧富懸殊,震撼人心。由此可見薩都剌擅長運用對比手法。 [2]  [3-4] 

鬻女謠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教授陳引馳周興陸《中國文學經典(古代詩詞卷)》:詩人悲憤至極,以對比手法揭露社會現實:開篇描繪一幅歌舞昇平,紈絝子弟盛裝尋樂的畫面;而百姓棄兒賣女,村落無人,饑民沿路哭泣。詩人以滿腔激憤質問當權者有何顏面!直截了當地指出,統治者才是這場災難的製造者。這還只是眼前所見。傳聞關陝一帶旱情更嚴重,百姓的疾苦也就可想而知了。朝廷不顧百姓死活,象徵百姓之母的皇后受到冊封,與民間賣女慘狀形成了鮮明對比,諷刺辛辣。詩作結尾表達了政治清明,百姓安樂的美好願望。全詩語言剛健質樸,感情誠摯深沉。 [1] 

鬻女謠作者簡介

薩都剌(1272—1355),字天錫,號直齋,蒙古族。父因軍功居雁門(今山西代縣),故為雁門人。泰定進士,授翰林應奉,後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憲司經歷等職。棄官後隱居安慶司空山。詩多寫自然景色,清新綺麗。有《雁門集》。 [5] 
參考資料
  • 1.    陳引馳 周興陸.中國文學經典(古代詩詞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281-282
  • 2.    龍德壽.薩都剌詩詞選譯(修訂版).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4-7
  • 3.    葉君遠 鄧安生 選注.元明清詩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92-94
  • 4.    何躒.論薩都剌詩歌的民族本色和學漢特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
  • 5.    施紹文 沈樹華 選注.絕句三百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