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鬧市口

(北京市東城鬧市口)

鎖定
鬧市口,顧名思義人聚集的路口,老北京原有兩個鬧市口,一個在東城,一個在西城。西城鬧市口擴寬後更名鬧市口大街,寬大了許多卻失去了原來的樣子,己是“名存、實亡”。 東城鬧市口隨着開拓東長安街和北京火車站建設,己經消失得“名不存、實無影”。
中文名
鬧市口
含    義
人聚集的路口
地    址
一個在東城,一個在西城
地    區
老北京
站在北京站口四望,南是寬闊的北京站前大街和巍峨雄偉的北京火車站;北是朝陽門南小街;東、西是寬闊的建國門內大街,即東長安街沿線;四周高樓林立,街道上車輛川流不息。然而,60歲以下的人,大概很少知道,今日的北京站口周圍地區,消失了多少衚衕、多少住户和商家。即使60歲以上的人,大概也只有當時在該地區的住户,才能對這一地區的昔日面貌作一描述。
1958年以前,大約現在的北京站口中心位置,是四條街道匯合的十字街口:東邊街道叫“東觀音寺街”;西邊街道叫“西觀音寺街”;南邊是“南小街”;北即現在的“朝陽門南小街”,原稱“方巾巷”。這四條街道匯合的十字街口,當時稱作“鬧市口”。而鬧市口四周的街道,又分別連通多條衚衕,除今日的朝陽門南小街兩側的衚衕還保留大部分外,東、西、南的衚衕基本全消失了。當時,東觀音寺街連通前椅子衚衕、牛角灣等衚衕;西觀音寺街連通南衣袍衚衕火神廟、扁擔衚衕、銀碗衚衕等;南面的南小街則連通官帽衚衕、洋溢衚衕西裱褙衚衕、喜鵲衚衕、蘇州衚衕、絨線衚衕、東裱褙衚衕水磨衚衕,除蘇州衚衕今天仍保留西部連通崇文門內大街的一段外,其餘衚衕皆消失了。至於這些衚衕內又內接的衚衕亦更多,因皆已消失且本人記憶有限,不能在此一一列舉。
  當時,這一街口為什麼稱為“鬧市口”,本人未從書上得到考證,只是從老人口中介紹得知,是因為這裏非常熱鬧而得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當時住在鬧市口北邊方巾巷街西側第一條衚衕——南衣袍衚衕1號院,出衚衕口即鬧市口。至1958年此地拆遷,我與此處結緣十年,所歷之事仍記憶猶新。
當時此處的確非常熱鬧,僅從街口四面看,真可謂店鋪林立、攤販成羣,街口西南面是一家酒館(時稱“酒缸”);東南面有早點鋪、豬肉鋪,東北面是油鹽店、修自行車鋪,西北面是一座“警察閣子”(因當時這裏過往車輛較多所設的民警值勤處)和糕點鋪。此外,四面便道上有賣炸三角、油餅、麪茶等攤販;街口西北牆上常貼有電影海報,引得路人駐足觀看,使這裏更加熱鬧。從街口往四條街道內延伸,亦很熱鬧,東觀音寺街內有豬肉鋪、油鹽店、煤鋪、紙鋪、小學校等,特別是當時這所小學校(時稱東觀音寺小學),操場很大,每逢夏季常放映露天電影,這對當時文化生活貧乏的當地住户有很大吸引力,每逢放映時,老老少少住户拿着小板凳、馬紮兒,花5分錢買張票前去觀看。
西觀音寺街內有幼兒園、小學校、觀音寺廟、四川擔擔麪館、浴池等。方巾巷街內有糕點鋪(兩家)、水果店、饅頭鋪、早點店、玻璃鋪、出租小人兒書鋪、建材店、派出所、水房、磨房、文具店等。最熱鬧的要數南面的南小街,真可謂當地的“小王府井街”。我小時候常去這條街買吃的用的,所以對這條街印象非常深。
該街面貌是:其西側自北向南依次是酒館、冰棍房、出租小人兒書鋪、百貨店、紙店、炸糕攤、水果店、白薯房、糧店;東側自北向南依次是早點店、羊肉鋪、二葷鋪(飯館)、文具店、餃子館、紙鋪等。應當説明的是,當時的蘇州衚衕是一條較長的東西向衚衕,南小街與其相交後構成“丁”字街。諸多的店鋪再加上這裏住户甚多,使這裏非常熱鬧。
  當時,這裏的每家店鋪的經營者皆可謂待人和氣、買賣公平且經營有道。如我家衚衕口南的糕點鋪的劉掌櫃,逢人便打招呼,有時見我母親拉着我路過,便從櫃內拿出一塊餅乾讓我吃,並説:“來,孩子!嚐嚐新到的香蕉條。”我母親好面子,自然不能讓我白吃,於是便説:“讓大爺給我們稱二斤!”這樣雙方都很合適。再如,南小街那家餃子館,每天上下午賣煮熟的餃子,並在旁邊放有油鍋,有買者要求用油煎一下,掌櫃的便免費為其油煎,所以鋪子買賣非常紅火。那時候,這地區的店鋪與當地居民關係很好,和諧相處直至搬遷各奔西東。
  上世紀50年代,北京交通還不發達,小汽車很少,主要是自行車、畜力車、三輪車等。途經鬧市口的車輛很多,這也增加了這裏的熱鬧程度,也使這裏的飯館生意紅火。記得街口的酒館,總是坐滿飲酒的客人,邊喝邊聊,充滿生氣;南小街內的二葷鋪,飯食便宜、實惠,有蹬三輪車的車伕,買張烙餅夾肉再加一碗粥,當時也就二三角錢。
  記得在上世紀50年代的“除四害”運動中,這裏的店鋪、住户都行動起來,打蒼蠅、轟麻雀、堵耗子洞等,幾乎每天都有一些單位的大隊人馬,舉着紅旗,舉着顯示戰果的標語或實物,從這裏的各條街穿過,使這裏的熱鬧程度達到高潮。而後,為迎接建國10週年,北京開始擴寬東西長安街街道並向東西方向延長,同時興建北京站、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等十大建築,鬧市口周圍正屬拆遷地區,於是這裏的部分住户開始搬遷,這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鬧市口消失了,部分衚衕消失了,數以百計的住户遷走了……改革開放後,北京市城市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於是遺留的衚衕和住户也逐步消失,鬧市口及其周圍地區已面目全非,代之而起的是寬闊的大道、現代化的高樓大廈。
鬧市口及其周圍的街道、店鋪……鬧市口周圍所發生的往事等,都留在我們這些昔日當地老住户中60歲以上人們的記憶中。我想,我們有責任向人們介紹昔日這裏的街道,這裏的往事,它們曾是北京城的組成部分,構成了老北京發展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