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裱褙衚衕

鎖定
東裱褙衚衕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管轄。在北京火車站北側,呈東西走向。東起小羊毛衚衕,西止北京站街,南與大羊毛衚衕、南裱褙衚衕相通。全長298米,寬7米,瀝青路面
中文名
東裱褙衚衕
地    址
東城區
創建時間
明代
管轄部門
建國門街道
298米
7米

東裱褙衚衕歷史沿革

東裱褙衚衕,明朝屬明時坊,與西裱褙衚衕統稱表背衚衕,因此地靠近貢院,買賣字畫者甚多,昔日衚衕內從事裱糊者多,故名。清朝屬正藍旗,乾隆時稱裱褙衚衕,宣統時分稱東、西裱褙衚衕。民國後沿稱。現衚衕內多為居民住宅。
東裱褙衚衕

東裱褙衚衕衚衕文化

裱褙衚衕在崇文門內,明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一書已有記載,隸屬明時坊。裱褙衚衕明清時東通城牆,西達崇文門內大街,中跨鬧市口。民國年間裱褙衚衕以鬧市口為界,始分東西。《北京地名志》記:“以前巷內裱褙業者極多,甚為技巧,王侯宅第所多出自他們之手。裱褙是用白紙張裱屋牆和天棚……”。裱褙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手工藝,是用紙或者絲織品把珍貴的字畫或書籍加以修補或裝潢起來,使之恢復原樣或更加美觀耐用。衚衕在崇文門內,明清時東通城牆,西達崇文門內大街,中跨鬧市口。民國年間裱褙衚衕以鬧市口為界,始分東西。
1903年,王照在裱褙衚衕設《官話字母義塾》並出版《字母書》九種。《辭海》書中記:“王照(1859—1933年)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字小航,河北寧河(今屬天津市)人。曾參加戊戌變法……致力於漢語拼音字母的研究。”“取漢字偏旁或部分筆畫,擬定/官話字母/,曾流行於北方諸省。”1906年12月開辦“官話字母第一號義塾”進行拼音文字的專門教育。並創刊《拼音官話報》,為北京有拼音報刊之始。王照晚年居住在北城積水潭的水東草堂和西岸的3號院,自號西涯老人,解放後為賀孔才寓。
西裱褙衚衕居住過的名人有:明代鉅作《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保衞北京的大英雄于謙、近代京劇界名人齊如山、橋樑專家茅以升等。特別是2002年被媒體反覆曝光的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于謙祠”被《北京日報社》給拆了,曾引起京城媒體的高度重視,西裱褙衚衕變得人人皆知了。
東裱褙衚衕,同樣是一條有着500多年曆史的老胡同,因臨近明清貢院而著稱。東裱褙衚衕路北的民居大部分是深宅大院大宅門,住的都是有名望的老北京人。1958年實行經租房政策,建國門房管所安排大批租房户搬進了漂亮的四合院,獨門獨户的四合院變了味,居住人口增加了十倍。1976年地震後,各家都在院內搭地震棚,久而久之變成了小廚房和住房,四合院徹底淪為大雜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