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鬥批改

鎖定
“鬥批改”是鬥爭批判改革的簡稱,這是毛澤東在“文革”早期對“文革”理想目標的初步設計,即對“文革”應解決的問題和步驟的整體概括,也是為了強調“文革”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理性的政治運動的草圖式工程説明。
中文名
鬥批改
外文名
Corrects bucket
全    稱
鬥爭、批判、改革
實    質
整體概括

目錄

鬥批改發展歷程

1966年7月29日,周恩來北京市大專院校和中專院校“文化大革命”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上傳達了毛澤東提出的“文革”三項任務:一斗、二批、三改。 [1] 
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16條’)中有完整的説法:“在當前,我們的目的是鬥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批判資產階級的反動學術‘權威’,批判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以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
其後,“鬥批改”的內容又不斷有變化。1967年“鬥批改”曾一度被作為促進兩派聯合的手段。1968年9月全國各省市建立革委會後,又宣佈進入了“鬥批改”階段。《人民日報》、《解放軍報》9月7日社論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建立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大批判,清理階級隊伍,整黨,精簡機構、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員,工廠裏的鬥、批、改,大體經歷這麼幾個階段。”中共中央批轉北京“六廠二校”經驗作為“鬥批改”的樣板。後來被九大正式規定為工作任務、目標。
參考資料
  • 1.    易新濤著. 二十世紀中後期中國鄉村社會變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12. 第2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