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鬥建

鎖定
鬥建,干支歷術語,干支曆法以北斗星的運轉計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謂之“鬥建”。北斗所指方向和季節的關係,據《淮南子·天文訓》收錄,一年等分為二十四節氣,在其一氣之間,鬥抦所指方向,移動周天的二十四分之一,而每日所移動的度數是均勻的。 [1] 
中文名
鬥建
拼    音
dòu jiàn
解    釋
北斗所指
出    處
《淮南子·天文訓》

目錄

鬥建記載

鬥建 鬥建
我國遠古根據黃昏時北斗星斗柄的指向確定季節,斗柄東指為春,南指為夏,西指為秋,北指為冬。北斗所指,叫做鬥建。以北斗星的運轉計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謂之“鬥建”(又稱月建)。北斗星指示十二月《淮南子·天文訓》中説:“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這裏的“鬥”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北斗所指,稱做“鬥建”。
古代以北斗星的運轉計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謂之“鬥建”。又是曆法中的“月建”。《漢書·律曆志上》:“日至其初為節,至其中鬥建下為十二辰,視其建而知其次。”在《漢書·律曆志》中講的很清楚:“辰者,日月之會而建所指也。”就講明瞭辰,月建所指。這裏提到的“(月)建所指”即北斗所指,叫做鬥建,例如《史記·曆書》集解就説:“隨斗杓所指建十二月”。 [1] 

鬥建詳解

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月份的標準,稱為鬥建(亦稱月建)。有關鬥建的現存文字資料,在《史記·曆書》中有記載:“隨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在不同季節的黃昏時,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鶡冠子》説:“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這就是指不同季節裏黃昏時看到的天象。鬥建方向是按連接搖光即北斗七(大熊座η星)和北極的大圓與赤道圈相交的點來決定的。
鬥建 鬥建
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七顆星星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鬥,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我國古人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
上古時代以北斗七星的運轉計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謂之“鬥建”(或“月建”,古稱北斗斗柄所指為“建”)。如《淮南子·天文訓中》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這裏的“鬥”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循環旋轉,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十二月建”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十二月建”的劃分是以節令為基準,即以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別作為寅月(攝提格)、卯月(單閼)、辰月(執徐)、巳月(大荒落)、午月(敦牂)、未月(協洽)、申月(涒灘)、酉月(作噩)、戌月(閹茂)、亥月(大淵獻)、子月(困敦)、丑月(赤奮若)之始。

鬥建謬誤

不少詞典以訛傳訛地把鬥建簡單解釋為:“指農曆的月建...”,皆屬錯誤。尚且不説農曆這個稱謂只是近代才有的事,以前每個朝代頒發的歷法名字皆不同。而一般所謂月建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醜、建寅等等。有人認為月建是指(農曆)月的大小而言,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謬論。農曆的正月並不等於“寅”或説干支歷的寅月,農曆和干支歷是不同的歷法。所謂“正月建寅”,其實是農曆的正月(初一或朔)從天象中的寅位開始向卯排列。農曆是一種陰陽曆,每年天數並不固定,且加設閏月時就出現13個月的情況;所以,農曆的月份和十二支是不等的。 [1] 
參考資料
  • 1.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