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鬄,讀作:tì。漢字基本字義古時同“剃”。用刀颳去毛髮的意思。( 也有解釋有4個讀音:dí dì tì xī)。 [1]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字    碼
U+9B04
五    筆
DEJR
注    音
ㄊㄧˋ
漢字結構
上下結構

筆畫編碼

部外筆畫:8,
總筆畫:18
倉頡:SHAPH

相關詞語

鬄發
鬄匠
髲鬄

類似字

韐靎灪鬄蠺雥驋舙鸑巋鼜鼞鼊齍
〔韎(m坕 )~〕見“韎1”。
he
大水茫茫的樣子。
古同“剃”。
cán
古同“蠶”。
羣鳥。
聚:“嘉貺~集。”
馬奔跑。
馬怒。
馬搖頭。
huà
播弄是非:“~,謀譖人也。”
古同“話”。
yuè
古書上説的一種水鳥,似鳧而大,赤目
kuī
高峻獨立的。
cào
古代查夜時擊的鼓:“凡軍旅,夜鼓~。”
tāng
鼓聲。
古書上説的龜一類的動物:“影蛾池中有~龜。”
古代盛穀物的祭器:“凡祭祀,贊玉~。”
古通“粢”,稷,穀物:“辨六~之名物與其用。

古籍解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計切,音替。《説文》髲也。《玉篇》髢本字。詳髢字注。
《類篇》剃也。《前漢·司馬遷傳》其次鬄毛髮嬰金鐵受辱。
與剔同。《詩·魯頌·狄彼東南箋》狄當作剔。剔,治也。《釋文》韓詩作鬄,除也。
周禮·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注》肆,讀為鬄。羊鬄者,所謂豚解也。《儀禮·士喪禮》其實特豚四鬄去蹄。《注》鬄,解也。四解之殊肩𩩙而已。
《廣韻》《集韻》𠀤思積切,音惜。
《集韻》《韻會》𠀤大計切,音弟。
《集韻》他歷切,音逖。義𠀤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