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髹,漢語二級字 [3]  讀作髹(xiū),部首為髟,總筆畫數為16筆,用漆塗在器物上。
中文名
拼    音
xiū
部    首
五    筆
DEWS
倉    頡
SHOD
鄭    碼
CHNF
筆    順
1211154333321234
注    音
ㄒㄧㄡ
部外筆畫
6
總筆畫
16
四角號碼
72294
統一漢字
U+9AF9

基本字義

[1] 
◎用漆塗在器物上:“殿上~漆”。
◎古代稱紅黑色的漆。

詳細字義

〈動〉
(1)以漆漆物 [coat with lacquer]
木器髹者千枚。——《史記·貨殖列傳
(2)又如:髹彤(塗以丹漆);髹飾(用赤黑色的油漆塗物為飾);髹漆(以漆塗物)

詞性變化

〈名〉
赤黑色的生漆 [light brown lacquer]。如:髹工(油漆工人);髹缽(上了漆的食器);髹器(即漆器)
——見“竹節蟲”( zhújiéchóng)

古籍解釋

廣韻》許尤切《集韻》《正韻》虛尤切,𠀤音休。與髤同。詳髤字注。 [2] 

方言集匯

粵語:jau1
◎客家話:[海陸豐腔] hiu1 [寶安腔] hiu1 [梅州腔] hiu1 [台灣四縣腔] hiu1 [客語拼音字彙] hiu1

漆器工藝

髹(音修),中國古代將以漆漆物稱之為“髹”,髹漆即以漆塗刷於各種胎骨製成的器物上。如《周禮·春官·巾車》言:“駹車、草蔽、然、髹飾。”《漢書》卷九七下:“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