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髹飾

(傳統手工藝)

鎖定
髹飾是古代在藝術品上採用的一種傳統工藝,用漆漆物,謂“髹”。髹,今通作,或作髤。“飾”寓紋飾之意。其高超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是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中文名
髹飾
分    類
手工藝
地    區
中國
出    處
《周禮·春官》

髹飾簡介

“髹飾”一詞,至於“髹”字,本為名詞。《周禮·春官》:“駹車……髹飾”。鄭玄注:“髹,赤多黑少之色。”後來,“髹”字作為漆藝的專有動詞使用,顏師古:“以漆飾物謂之髹”,中國民間則把以漆飾物的動作也稱為“漆”,而把漆樹液稱作國漆、大漆、土漆或濕漆、生漆、金漆。”。《漢書·外戚傳》第六十七下:“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顏師古注:“以漆漆物謂之髹”。古人言漆工,或言漆器,常用這兩字來概括。 [1]  [2] 

髹飾髹飾流派

貴州省大方縣(原名大定)派
北京派
揚州派
甘肅派
隴中派
山西派
成都派 [1]  [2] 

髹飾技法分類

髹飾描金

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為最常見,其次是硃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稱做“描金銀漆裝飾法”的。 [1]  [2] 

髹飾填漆

《遵生八箋》:“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這種堆刻後填彩磨顯出花紋來的髹飾技法稱之為“填漆”。 [1]  [2] 

髹飾螺鈿

亦作“螺填”、“螺甸”,是貝殼薄片製成人物、鳥獸、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鏤或髹漆器物上的裝飾技法。此種工藝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已流行。從現存唐代螺鈿實物看來,當時已有很高的水平。曹昭《格古論要》:“螺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宋朝內府中物及舊做者,但是堅漆或有嵌銅線者甚佳。元朝時富豪不限年月做,造漆堅而人物可愛。” [1]  [2] 

髹飾點螺

點螺漆器是中國傳統工藝品。1966年北京元代遺址出土一件漆盤殘片用螺片鑲嵌廣寒宮。明代是點螺漆器的盛期,工藝水平已達到相當精湛的程度。用貝殼、夜光螺等為原料,精製成薄如蟬翼的螺片,再將薄螺片“點”在漆坯上,故名“點螺”。因點螺用料較一般螺鈿鑲嵌為薄,而且軟,故又稱“薄螺鈿“和“軟螺鈿”。截止2010年,揚州等地,仍有點螺漆器生產。 [1]  [2] 

髹飾金銀平脱

將金銀薄片刻製成各種人物、鳥獸、花卉等紋樣,用膠粘貼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乾燥後,全面髹漆二三層再經研磨顯出金銀花紋,使花紋與漆底達到同樣平度,再加推光則成為精美的平脱漆器。金銀花紋面較寬的地方還可以雕刻細紋,但不能刻透金銀片。這種裝飾法,精細費工,材料高貴,但金銀寶光與漆色的光澤相互輝映極為華麗,是十分貴重的漆器。《酉陽雜俎》、《安祿山事蹟》、《太真外傳》、《唐語林》等,都有關於唐玄宗、楊貴妃賜給安祿山的各種平脱漆器名目的記載。 [1]  [2] 

髹飾堆漆

不用漆灰而用不同於地漆色的漆製作花紋的一種髹飾技法。現作堆漆可有膠製材料,可貼金和塗彩,含義較為廣泛。 [1]  [2] 

髹飾雕漆

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紋的技法。我國雕漆始於唐代,歷史上以元代嘉興西塘的最為著名,現代主要產地有北京、揚州、天水、徽州等。雕漆大多用鮮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紅”。雕漆常以木灰、金屬為胎,用漆堆上,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是待半乾時描上畫稿,施加雕刻的一種髹飾技法。一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精麗華美而富有莊重感。 [1]  [2] 

髹飾斑漆

斑漆是兩晉南北朝漆飾的一種技法,古時用它作為車乘的裝飾。此法因系用兩種以上色漆,互相交錯,呈現各種花紋,猶如動植物上面的斑紋而得名。《髹飾錄 坤集 復飾》:“細斑地諸飾”。楊明注:“所列諸飾,皆宜細斑也,而其斑黑、綠、紅、黃、紫、褐,而質色亦然,乃六色互用,又有二色,三色錯雜者,又有質斑同色,以淺深分者”。這似與斑漆相仿。另外,用單色漆顯出深淺不同斑紋,也有叫斑漆的。 [1]  [2] 

髹飾工藝手法

漆器的髹飾技法大體分為髹塗、描繪、填嵌、堆飾、刻劃、雕鏤和雕漆等幾類。髹塗是將漆塗於漆胎上,此方法為最古老的方法,是一切漆器髹飾的基礎。描繪是一種用筆蘸漆或油在器物上畫花紋的裝飾方法。填嵌是一種將金、銀、螺鈿等自然美材利用漆的黏性粘貼於漆面上的一種方法。堆飾是一種用漆或漆灰堆出不加雕琢的漆器髹飾技法。刻劃是一種用金屬刀或針在尚未乾透的漆膜上,鐫刻出陰文,所刻花紋線條細於遊絲,有的再填入金、銀或彩漆的一類技法。鏤是一種在漆胎上雕刻出花紋的圖案,然後髹漆,使其具有立體感的髹漆技法。雕漆是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出花紋。 [1]  [2] 

髹飾髹飾文獻

中國現存唯一的古代漆工專著。作者黃成,號大成,安徽新安人,是明隆慶(1567~1572)前後的名漆工。書中總結了前人和他自己的經驗,較全面地敍述了有關髹飾工藝的各個方面。此書在天啓五年(1625)又經嘉興西塘漆工楊明(字清仲)逐條加註,並撰寫了序言,內容更加翔實。1927年經朱啓鈐根據流傳在日本的抄本刊刻行世。
髹飾錄》分乾、坤兩集,共18章, 186條。乾集主要講漆工原料、工具及設備,兼及漆器容易發生的弊病和病因;坤集主要講漆器分類和各類的不同品種,並涉及製作方法。
《髹飾錄》久已被公認為漆工藝的經典著作。其重要性及特點在於列舉品種甚為繁多,且所講漆器不限於明代,往往上溯古法,描述唐宋或更早的製作,因而也是研究漆工史的重要文獻。古代漆器有不少製法失傳,有的甚至只知其名甚或連名稱也前所未聞,端賴此書使後人得以挖掘。書中為漆工藝提出了比較合理的分類,為漆器定名提供了依據。此外還設專條論述漆器的修復(如第185條補綴)。黃氏主張,修復要恰到好處,防止古漆器因修復不當而遭破壞。這和現代修整文物的原則是完全符合的。
198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王世襄所撰《髹飾錄解説》,對該書作了註釋和講解,內容包括漆工工具、原料、品種、裝飾方法及漆工禁忌、過失等方面,引用考古發現和傳世漆器 213件,插圖30幅,書後附漆工術語索引和漆器門類表,頗便使用。 [1]  [2] 
參考資料
  • 1.    蔣三鋒.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國民俗出版社,2006
  • 2.    王世襄.髹飾錄解説:文物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