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髯口功

鎖定
中國戲曲表演基本功。戲曲人物所戴的假須,統稱髯口。戲曲表演中,常藉助舞弄髯口的動作來展示人物的心情,俗稱耍髯口。戲曲舞台上,生、淨、末、醜各行角色所戴的髯口,又稱“口面”,是代表人物面部的兩腮和頦下部分生長的鬍鬚的象徵物。髯口,戲曲中各式假須的統稱。又稱“口面”。用犛牛毛或人發製成。
髯口功
從山西明應王殿元代戲曲壁畫來看,早期的髯口似用細繩所拴,三綹髯、滿髯都較短,緊貼面頰,接近寫實。後來改用銅絲作掛鈎,趨向誇張、裝飾,式樣上也逐漸豐富。髯口的改進,同演員注意利用髯口做種種身段動作以刻畫人物的情緒、性格有關,並由此而形成“髯口功”。耍髯口的技巧有摟、撩、挑、推、託 、攤、捋、抄、撕、捻、甩、繞、抖、吹等多種,其中有些是單項動作,有些可以組合一起連貫使用,必須與舞蹈身段密切配合,才能表達人物的思想情緒,如摟髯多用於昂首觀望與低頭俯視;撩髯多表現思忖和自嘆;推髯多反映慨嘆;捋髯多展示安閒;抖髯多用於驚怕;吹髯則反映生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