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蹺走獸

(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的傳統舞蹈形式)

鎖定
高蹺走獸藝術是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廟會文化活動的一種傳統舞蹈形式。
中文名
高蹺走獸
分    類
舞蹈
地    區
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

高蹺走獸基本簡介

高蹺走獸歷史發展

高蹺走獸藝術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它盛行於清朝雍正初年,出現在規模盛大的廟會活動中,經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由兩人表演的連體高蹺,將人與獸巧妙組合,精心裝扮,演繹一個個美麗的神話傳説,這種罕見的表演藝術僅存於運城稷山縣。

高蹺走獸特色

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一種廣泛流傳於中國各地的民間舞蹈,因舞蹈時多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其中的高蹺走獸是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廟會文化活動的一種表演形式。它盛行於清朝雍正初年,出現在規模盛大的廟會活動中,經久不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高蹺走獸表演形式

高蹺走獸由獸頭、獸身和表演人員組成,表演時二人足踩高蹺同演騎獸狀,演員負重荷,按曲牌節拍行走。輔助配樂由鑼鼓、花鼓等打擊樂器組成。人及獸的造形奇特,在鼓樂聲中列陣行進時,氣勢宏偉,十分壯觀。現有的走獸形象基本都由古時流傳下來,雖經多次修補,原貌仍存。其獸頭和獸身由技術很高的藝人做出模型,用麻絲、麻紙、細繩、細竹、鐵絲、布料等縫製和綁縛而成,並塗以五顏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分為南、北陽城,北陽城的走獸包括:獨角獸、貅狼、麒麟、竹馬、貓等,南陽城的走獸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
稷山縣陽城村的高蹺走獸藝術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傳清朝雍正年間設立在陽城村的縣城建成了火神廟,在正月二十九這天舉行大型祭祀活動,高蹺走獸表演是其中最受歡迎的一項,從那時起,這項表演每年舉行,一直延續到上世紀60年代,文革期間楊丙耀等老藝人憑着一種對祖先文化遺產的酷愛,將道具悄悄保存下來,使這項藝術得以繼續傳承。
高蹺走獸 高蹺走獸
陽城走獸高蹺是廟會祭祀活動遊行表演時的一種主要節目形式。因為走獸是一座大獸體,由兩人足踩高蹺同演騎獸狀,飾演者均負重荷,腳下高蹺必須是同步行走並協調一致。表演時需要輔助配樂鑼鼓、花鼓等打擊樂器調整兩個人的步伐,難度極大,常使扮演者大汗淋漓。由於兩人腳踩高蹺,腰間裝飾一個巨大的野獸,從外觀看像真人騎獸表演,表演者披甲跨騎、氣勢威武雄壯,擺弄各種姿勢,活靈活現、引人入勝。
現有的走獸造型基本都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經多次修補,原貌仍存。獸頭由技術很高的藝人做出模型,再用軟布、麻紙、草紙經膠多層裱糊、陰乾,取模並修飾,上色油漆而成。獸身主要由主架、竹板、麻帶、麻絲、麻繩、鐵絲、軟布、草紙等縫製和綁縛,並粘貼、裝飾而成。

高蹺走獸氣勢宏偉

高蹺走獸 高蹺走獸
陽城村表演高蹺走獸使用的獸頭仍然是幾代人延續下來的,每個走獸都有美麗動人的傳説或典故,每個故事都表現了征服邪惡的主題。

高蹺走獸歷史淵源

高蹺走獸《列子》

高蹺走獸
高蹺走獸(5張)
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文字見於《列子·説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500多年,高蹺就已流行。

高蹺走獸北魏

在山西省境內榆社縣出土的北魏石棺上就可以看到高蹺、雜技的圖畫,説明我省的高蹺表演最遲也應從北魏就開始了。

高蹺走獸起源

踩高蹺這種形式,據説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高蹺,也稱枴子,是由表演者腳踩木蹺表演。由於表演者高出一截,觀眾需要仰起頭來或是站在高處觀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蹺稱為“高瞧戲”。這種活動在山西全省境內流行甚為普遍,是一種羣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
“高蹺走獸”則是我省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廟會活動中的一種獨有的表演形式。它盛行於清朝雍正初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走獸高蹺”是由兩人表演的連體高蹺,由獸頭、獸身、表演人員組成,高蹺表演者腳綁木蹺,腰縛獸皮,前系獸頭,上身扮演與之相應的人物,組成一組造型。表演時兩人足踩高蹺同演騎獸狀,按曲牌節拍行走。

高蹺走獸走獸典故

高蹺走獸稷山

高蹺走獸 高蹺走獸
稷山縣因境內的稷王山而得名,隋代稷山縣名正式出現。稷山縣清河鎮陽城村位於縣城東南端,陽城村分為南陽城、北陽城,該村的廟會祭祀活動源遠流長。每逢閏年正月廿九,稷山縣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火神廟”祭祀活動,高蹺走獸作為其中的一種民間演藝活動,意為驅邪避妖,戰勝災難。雖然高蹺走獸藝術在熱鬧紛呈的廟會活動中只佔據着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在當地堪稱一絕。

高蹺走獸走獸

當地的羣眾對“走獸”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走獸花樣繁多,造型奇特。古時流傳下來的走獸花樣形態逼真,如北陽城的走獸包括:獨角獸、貅狼、麒麟等;南陽城走獸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這些走獸的花樣有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但大部分是人們想像出來的,更多的是當時圖騰崇拜的產物,還有一些來源於神話傳説或故事。關於走獸的典故在民間的傳説頗為有趣,但基本表達了勞動人民的一個樸素觀念,那就是“正義戰勝邪惡,好人終有好報”。

高蹺走獸貅狼

高蹺走獸 高蹺走獸
“貅狼”是古時的一種猛獸,生活在北方大森林中。相傳在晉朝時,番邦向中原大國晉國進獻了一頭貅狼,其目的是向晉國示威,他們提出如果晉國有人能征服了貅狼,他們就甘願俯首稱臣,年年進貢,歲歲來朝。要是沒有人能夠征服此獸,他們就要攻打晉國。最後此獸被晉國大將齊化須消滅,番邦的企圖沒有得逞。“獨角獸”也是生活在北方大森林裏的一種猛獸,據説它吃鐵如泥,且能騰雲駕霧。在春秋時期,晉國大將孟明和他的母親去尋找失散多年的父親百里溪。在尋找途中,路過龍門上水坪村時盤纏用盡。這時看見路邊貼一榜文,上説該地有一員外的小姐被怪物所纏,願出資尋人降妖除怪。孟明正為生計發愁,他毅然撕榜要求降妖,只見他口唸法術、手執寶刀降服了獨角獸,解救了那位員外小姐。之後,孟明和母親騎上獨角獸風馳電掣般趕到西安城找到了父親百里溪。
“麒麟”是古代傳説中像鹿一樣的動物,鳳毛麟角,是屬於非常罕見而珍貴的動物。這是根據古典神話小説《封神演義》流傳製作的,騎在麒麟背上的是紂王駕下大臣太師文仲。
“梅花鹿”是流傳於古典神話小説《封神演義》中一種温順的獸,它是燃燈道人的坐騎。燃燈道人是禪教教主元始天尊的徒弟,是幫助姜子牙伐紂王的助手。
“黑狸虎”也是古典神話小説《封神演義》中的動物,它是紂王駕下的兵馬大元帥趙公明的坐騎。
“貘”是一種兇猛的野獸,背部灰白色,頭、肩、腹、四肢都為黑色,尾巴短鼻子長,生活在熱帶。據傳春秋時期,晉國晉獻公的太子重耳被麗姬所害,流放國外。重耳和他的近臣介子推、衞醜、胡彥等在各國到處流浪,在某國遇到了貘,它傷人傷畜。衞醜想為民除害,與它鬥智鬥勇,但這隻貘兇猛無比。衞醜跳上貘身,把它的脖子緊緊抱住,越抱越緊,不管貘怎樣狂奔至死不放,最後以力量制服了貘。

高蹺走獸後期發展

高蹺走獸傳承現狀

高蹺走獸 高蹺走獸
經過300多年漫長歲月的磨練和積累,陽城走獸高蹺表演的規模更加宏大,走獸高蹺藝術的內容更加充實,節目更加精彩,演技更加高超,如:掛畫、張公背婆、八抬、自行車、各類走獸等精美的節目,至今已經獨一無二了,高水準的節目質量受到了廣大羣眾的好評與喝彩。遺憾的是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始,陽城村再沒有舉行過大型的廟會祭祀活動,使部分精彩節目已經失傳。
稷山縣陽城村走獸高蹺藝術是當地人民祖祖輩輩經過辛勤的勞作,運用豐富的想像力,留給後人的極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得到了當地羣眾的一致認可和讚譽。高蹺走獸這一種舞蹈活動豐富了人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諧,同時還體現了當地老百姓祈盼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美好願望。

高蹺走獸珍視遺產

時下,高蹺走獸這一民間舞蹈活動面臨青黃不接的狀況,亟待採取有效措施,實施搶救和傳承。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高蹺走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高蹺走獸傳承意義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山西省稷山縣人民文化館獲得“高蹺走獸”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