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蠡暴動

(一場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大規模農民武裝鬥爭)

鎖定
1932年8月,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屬特委領導下,保定地區高陽、蠡縣一帶爆發了一場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大規模農民武裝鬥爭,史稱高蠡暴動。暴動在蠡縣宋家莊發起,並在高陽縣北辛莊成立高陽地方蘇維埃政府和河北省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後被安國國民黨駐軍白鳳祥部包圍,隊伍被打散,47人壯烈犧牲,堅持5天的暴動失敗。 [1-3] 
名    稱
高蠡暴動
發生時間
1932年8月
地    點
保定地區高陽、蠡縣一帶
結    果
農民武裝鬥爭失敗

高蠡暴動歷史背景

根據北方會議精神,中共河北省委制定了在京東、保屬、直中、直南、津南等8個主要區域佈置開展游擊戰爭的行動計劃,並決定首先發動保屬地區高陽、蠡縣農民游擊戰爭。為此,1932年7月,中共河北省委在北平西河沿召開會議,並吸收保屬特委書記李之道(黎亞克)等人蔘加,專門研究了組織和推動高陽、蠡縣游擊戰爭問題。 [1] 

高蠡暴動部署安排

8月初,西河沿會議後,李之道到蠡縣巡視工作,並於8月21日起草了《保屬特委為佈置蠡縣、高陽鬥爭致省委的報告》。報告認為暴動條件已經成熟,並提出了暴動的準備及游擊隊編制的意見。8月23日,中共保屬特委在保定召開了黨團特委常委聯席會議。河北省委派來保定指導暴動的省軍委書記湘農和團省委特派員白堅參加了會議。蠡縣、高陽、定縣、完縣縣委書記列席了會議。會上,湘農傳達了省委的指示,討論了高蠡暴動的具體計劃。由於對高蠡地區的局勢有不同看法,發生了嚴重分歧,爭論異常激烈。會議最後決定:高蠡現在處於地方暴動的前夜,應加緊準備工作,發動農民的日常鬥爭,在鬥爭中組織羣眾,健全黨的領導,等條件成熟再發動戰爭。會後,中共保屬特委將會議情況報告了省委,省委根據6月下旬北方會議精神,支持保屬特委暴動條件已經成熟的報告,並同意保屬特委關於佈置高蠡游擊戰爭的行動計劃:成立以李之道為首的保屬革命委員會:武裝農民,組織游擊隊伍,定名為河北紅軍游擊隊,番號是二十七軍第一師,採取“三三制”編制,設大隊(團)、中隊、小隊,高陽東南區編為第一大隊,蠡縣東北區為第二大隊,蠡縣西區為第三大隊:以蠡縣東、西區和高陽東南區作為根據地,建立蘇維埃政府:游擊區指定為高陽、蠡縣、博野、肅寧、任丘、安平、深澤7縣。不到萬不得已,不離開根據地,如果游擊隊萬一不能立足於原區域,可退至完縣一帶山區;成立運輸大隊,負責後勤工作,主要任務是向暴動地區輸送從外地來的支援暴動的人員、武器及物資。 [1] 
中共保屬特委執行了省委的最後決定,特委委員們分頭奔赴鬥爭第一線。8月25日,省軍委書記湘農和保屬特委的賈臣一起到蠡縣宋家莊召開緊急會議,分析了形勢,認為敵人對高蠡地區的革命活動已有察覺,所以應馬上發展游擊隊。決定分3個區行動,28日晚在蠡縣東北區集合,而後以東北區為根據地開展鬥爭。 [1] 

高蠡暴動暴動過程

8月27日,在湘農和中共博蠡中心縣委書記宋洛曙等領導下,高蠡暴動率先在蠡縣西北區宋家莊爆發。游擊隊員在宋家莊及其附近村莊收繳長短槍數十支,並於當晚集合成立了河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第三大隊。與此同時,蠡縣東北區、高陽東南區也開始行動。為了發動羣眾擴大政治影響,暴動羣眾開始四處張貼由保屬革命委員會發出的第一號佈告,宣傳游擊隊的十大行動綱領:(一)沒收地主、教堂及一切反革命的土地分配給僱農、貧農及少地的中農;(二)沒收地主豪紳及一切反革命的糧食、財產,分給僱農、貧農及災民;(三)廢除苛捐雜税;(四)取消一切高利貸:(五)焚燒契約、債據;(六)奪取地主及一切反革命的武裝並武裝工農;(七)人民有淋硝鹽、吃小鹽、買賣小鹽的自由;(八)取消官鹽店及鹽巡;(九)增加工資,減少工作時間:(十)建立蘇維埃政府和紅軍。 [1] 
8月29日,第三大隊到達蠡縣東北區的南玉田村,該區暴動隊員隨之成立河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第二大隊。30日,第二大隊和第三大隊一起開赴高陽東南區北辛莊,東南區暴動隊員隨之成立河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第一大隊。此時,暴動隊伍已發展到300多人,收繳長短槍120餘支。當天晚上,湘農主持召開了緊急會議,宣佈建立高蠡地方蘇維埃政府,湘農任主席,宋洛曙任副主席。同時,整編隊伍,正式成立河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湘農任支隊長,宋洛曙任副支隊長,下設3個大隊。蘇維埃政府和游擊隊支隊部設在北辛莊高小院內,門前懸掛起繡有鐮刀斧頭的大紅旗,紅旗上書有“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的民族聯合起來”“河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本部”字樣。支隊下的大隊部也都掛起了紅旗,隊員們的脖子上戴有一條紅布帶,叫做犧牲帶。 [1] 
8月31日,按照支隊的決定,第三大隊留守北辛莊,第一大隊、第二大隊去西演村打游擊。這天正逢集日,游擊隊員發動羣眾鬥爭了8家地主,打了1家官鹽店。游擊隊在西演村召開大會,大大激發了廣大貧苦農民的鬥爭熱情。隨後,隊伍又開赴安家莊、北柳莊收繳地主武裝。下午2點,隊伍返回北辛莊,支部召開會議研究進一步行動問題。就在這時,駐安國縣的國民黨軍隊白鳳翔騎兵第六旅派出一個騎兵連包圍了北辛莊。激戰兩個多小時,湘農等人率領部分游擊隊員突圍,宋洛曙等17人犧牲。突圍出去的游擊隊員撤到高陽縣高家莊,又遭到騎兵連的追捕,最後紅軍游擊隊被迫解散。與此同時,博野縣西南區響應暴動的40多名農民羣眾,由博蠡中心縣委委員宋懷欣帶領,在向北辛莊進發途中被國民黨軍包圍,激戰後部分突圍,20人被捕,其中19人被槍殺。蠡縣北區的黎彥昌、李學敏,高陽東北區劉果莊一帶的高國賢,高陽東南區河西村一帶的侯君梅,高陽城北西陶口一帶的翟樹功,都帶領部分羣眾響應暴動。由於北辛莊暴動隊伍遭到鎮壓,他們都先後解散,有的被捕後壯烈犧牲。至此,聲勢浩大的高蠡暴動結束。 [1] 
這次暴動歷時5天,共犧牲47人。保屬特委書記李之道、高陽縣委書記翟樹功、保屬團特委書記馬永齡等也相繼被敵人殺害。暴動主要成員家屬也都被當地反動政府和地主豪紳逼得傾家蕩產、流落他鄉。高陽、蠡縣、博野呈現一片白色恐怖。 [1] 

高蠡暴動後世紀念

為紀念高蠡暴動犧牲的烈士,1946年2月,當地羣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北辛莊村東為烈士修墓立碑。1957年高陽縣在北辛莊村南建造殉難烈士紀念塔。1978年對烈士紀念塔進行修繕,建為陵園。1981年將烈士墓移入陵園。2005年4月,通過全縣黨員自願捐款和社會捐助,籌集資金60餘萬元,對陵園進行整修。5月,高蠡暴動革命烈士紀念塔修繕工程完工,新建紀念館、休息室、停車場,整理了塔內外壁畫、展板、碑文,蒐集並展陳出暴動時用過的刀、槍、旗幟,以及有關的照片、文件等,面貌為之一新。修葺一新的高蠡暴動烈士陵園已被保定市列為紅色旅遊專線,重新對遊人開放。陵園佔地總面積10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5平方米。四周築有圍牆,南面有大門,中間矗立着三層紀念塔,北部建有圓丘形烈士墓,塔墓之間立有三角碑亭。水泥欄牆的甬道,把塔、亭、墓連成一體。烈士紀念塔為八稜三層磚木結構,塔身外徑長9.3米,高16米,塔頂裝有大型紅色五角星,塔基鋪有132平方米的平台,設有四步台階和八角花牆。塔內底層設有碑亭,亭中立有三塊紀念碑,分別刻着當年就義的17名烈士的英名和主要領導人宋洛曙、蔡書林兩位烈士的傳記。牆壁展板上展有高蠡暴動的簡述、行動路線和烈士羣芳錄。塔的二、三層畫有反映暴動背景和過程的彩色連環壁畫。紀念塔北部的烈士墓為圓丘形鋼筋水泥結構,直徑4.5米,高2米,葬有17名烈士的遺骨。 [2] 
參考資料
  • 1.    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河北歷史 第1卷 1919-1949,河北人民出版社,2021.03,第232-234頁
  • 2.    高陽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編著,高陽縣革命老區發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19.08,第248頁
  • 3.    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主編,中國名勝詞典 河北、內蒙古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12,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