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蓮鳳

(河北理工大學碩士生導師)

鎖定
高蓮鳳,女,1970年生,山東煙台人,博士,碩士生導師。
中文名
高蓮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70年
出生地
山東
性    別

高蓮鳳人物經歷

1993年畢業於山西礦業學院煤田地質與勘查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2006年6月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高蓮鳳研究方向

多年來主要從事能源地質、地層古生物、中新生代海洋環境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高蓮鳳主要貢獻

近年來參加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目前參加的國家級項目3項,承擔或參加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發表論文20餘篇。
在研項目
1. 主持中國地質大學開放基金項目“西藏南部早白堊世鈣質超微化石生物地層與生態環境研究(BGEGF200802)”
2. 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建立晚白堊世陸相年代地層與海相標準的對比渠道(40672020)”
3. 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印度尼西亞多島海末次冰期以來的洋流變遷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40676034)”
4. 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 項目)“白堊紀地球表層系統重大地質事件與温室氣候變化”,子課題“白堊紀陸地生物羣輻射演化、更替與氣候變化(2006CB701405)”
5. 參加中國科學院項目“南海西北陸緣多金屬結核同位素年代學及成礦環境研究(MSGL08-13)”
6. 參加國土資源部項目“南海西北陸緣多金屬結核高分辨率古海洋記錄及其對新生代末期重大地質事件的響應(MRE200912)”
參加完成的科研項目
近年來參加完成的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主要有:2003.1-2005.12,國家自然基金“特提斯-喜馬拉雅海區侏羅/白堊系界線的確定(40272007)”;2005.1-2006.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合作局項目“中國西藏侏羅/白堊系界線及其與俄羅斯地台的對比研究”;2005.1-2007.12,國家自然基金“松遼盆地白堊紀中期温室氣候的生物和同位素替代指標(40472011)”; 2004-2007年參加完成中國大洋協會項目“西太平洋海山富鈷結殼及其基岩的岩石學研究與構造-古海洋學意義(DY105-01-04-14)”等。
發表論文情況
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共20餘篇,其中SCI、EI收錄5篇。主要有:
1. 高蓮鳳,張振國. 山西地質旅遊資源的分佈特徵及總體規劃. 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23(12):1150-1152.(核心期刊)
2. 高蓮鳳,李文平,要惠芳.山東近海砂礦資源分佈特徵及成因.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7,38(4):348-351.(核心期刊)
3. 高蓮鳳,丁惠,萬曉樵. 豫淮盆地太原組頂部斯威特刺(Sweetognathus)種的分類修正及其地層意義. 微體古生物學報,2005,22(4):370-382.(核心期刊)
4. 高蓮鳳,王曦,萬曉樵.山西寧武冰洞成因分析.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5, 36(4):455-458.(核心期刊)
5. 高蓮鳳,張振國. 山西地質旅遊資源概況及開發保護構想. 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21(6):574-576.(核心期刊)
6. Gao Lian-feng, Wan Xiao-qiao, Zhang Zhen-guo,et al. Th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 of oceanic anoxic events and oxic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etaceous Major Geological Events and Earth System.2006
7. 萬曉樵,高蓮鳳,李國彪,陳文,張彥.西藏江孜-浪卡子一帶的侏羅-白堊紀界線地層.現代地質,2005,19(4):479-487.(核心期刊)
8. 司家亮,高蓮鳳,萬曉樵. 西藏南部晚白堊世大洋氧含量變化的生物特徵.地學前緣, 2005,12(2):113-122.(核心期刊)
9. 劉憲斌,高蓮鳳, 萬曉樵,梁定益.特提斯-喜馬拉雅北帶侏羅-白堊紀界線層序地層分析.礦物岩石,2006,26(4):62-68.(EI收錄)
10. 丁旋,高蓮鳳,方念喬,屈文俊,劉堅,李江山.太平洋海山富鈷結殼生長過程與新生代海洋演化關係.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8,38(10):1297-1308 (SCI收錄)
11. Zhang Zhen-guo, Fang Nian-qiao, Gao Lian-feng, Gui Bao-ling, Cui Mu-hua. The Cretaceous Black Shale and the Oceanic Red Beds:Process and Mechanisms of Oceanic Anoxic Events and Oxic Environment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