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橋音樂會

鎖定
冀中笙管樂流傳於冀中平原,即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河北滄州、定州一線以北近三十個縣市的地方傳統鼓吹樂品種,民間俗稱音樂會。因主要用管子領奏、笙等和奏,故又稱“笙管樂”。除笙、管類樂器外,另有云鑼、笛及擊奏類樂器鼓、鐃、鈸、鐺鐺等。樂曲分套曲、小曲及獨立成套的打擊樂三類。套曲篇幅長大、結構複雜,是“笙管樂”的主要組成部分。“笙管樂”遍佈整個冀中平原。各地農民以村為單位,借樂結會,在本地祭祀、禮儀、喪葬等民俗活動中演奏傳承。
中文名
高橋音樂會
流傳於
冀中平原
民俗活動
本地祭祀、禮儀
主    要
用管子領奏、笙等和奏

高橋音樂會音樂會簡介

“高橋村音樂”為僧傳吹打樂,相傳系由清康熙年間雲遊至此的正定大王廟樂僧廣達和尚所傳的佛樂演變而來,俗稱“和尚經”。其演奏時由管子領奏,有3個和尚誦經,12個樂師演奏。
高橋村音樂會靠家族方式傳承延續,自誕生之日起,即以尚姓人為主要樂師。尚家不僅世代精通“點笙”,且諳熟音律古韻,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高橋村音樂流傳久遠而不走形。
高橋村音樂屬當地“北音樂”(又稱“經”),有別於俗世民眾自娛自樂的“南音樂”(俗稱“會”)。北音樂樂器形制較小,音樂節奏較快,樂手着裝也不同於“南音樂”。
高橋村音樂原有曲譜3冊,現僅存1冊,收錄樂曲47首,現樂手僅能演奏其中的二十餘首,其中《錦堂月》等數支曲子為高橋村音樂會所獨有。
高橋村古樂較好地保存了近古民間吹打樂的原始風貌。同時,高橋村音樂中藴含着當地民間音樂的成分,帶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記,對研究佛教音樂與地方民間音樂的交融互滲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高橋音樂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高橋音樂會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霸州市文化館獲得“高橋音樂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