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楨

(金代大臣)

鎖定
高楨(?-?),渤海族,遼陽人。金代大臣。
高楨出身官宦,曾中過進士。收國二年(1116年),完顏翰魯討伐高永昌,高楨投靠金兵,並向完顏翰魯揭露了高永昌詐降的事情,平定高永昌之後,高楨被任命為同知東京留守事,並授猛安之職。天會六年(1128年),高楨升任尚書省左僕射,判廣寧府尹,加封太子太傅。天會十五年(1137年),高楨被加封太子太師,擔任提點河北西路錢帛事。天眷元年(1138年),高楨任同籤會寧牧。天眷三年(1140年),高楨兼同知上京會寧府留守,封為戴國公,後改任同知燕京留守。皇統三年(1143年),高楨出任同判中京留守事,不久改任行台尚書省平章政事。其後又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留守,封為任國公。
皇統九年(1149年)十二月,謀克別術聚眾叛亂,完顏亮任命高楨做中京留守,命他限期平叛。叛亂平定之後,高楨被封為河內郡王。此後任太子太保兼行御史大夫,封為莒王。此後又拜為司空,進封代王,仍兼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正隆年間,依例封為冀國公。
高楨後因病免官,於六十九歲時去世。
本    名
高楨
所處時代
金代
民族族羣
渤海族
出生地
遼陽

高楨人物生平

高楨投靠金國

高楨出身官宦,他的五世祖高牟翰在遼國曾官至太師。高楨少年好學,曾經考中過進士。 [1] 
收國二年(1116年),渤海人高永昌起兵反遼,佔據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天祚帝派軍討伐高永昌,高永昌向金國求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派完顏翰魯率軍赴遼東,一舉攻佔瀋州(今遼寧省瀋陽市),高永昌見金兵強悍,就派人去給完顏翰魯送去降書,以此作為緩兵之計。 [2] 
高楨此時居於東京,但母親在瀋州,於是從東京奔赴瀋州,探望母親。到了瀋州,高楨向完顏翰魯揭露了高永昌詐降的事情,完顏翰魯遂率軍急攻高永昌。打敗高永昌之後,高楨被任命為同知東京留守事,並授予猛安之職。 [3] 

高楨平步青雲

天會六年(1128年),高楨升任尚書省左僕射,判廣寧府(屬北京路,治今遼寧省北鎮市)尹,加封太子太傅。高楨在位八年,政治清明,官吏敬服,人民安定。 [4] 
天會十五年(1137年),高楨被加封太子太師,擔任提點河北西路錢帛事。 [5] 
天眷元年(1138年),高楨任同籤會寧牧。 [6] 
天眷三年(1140年),金熙宗出巡燕京(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高楨兼同知上京會寧府(治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市區南2公里白城)留守,封為戴國公,後改任同知燕京留守。 [7] 
皇統三年(1143年),魏王完顏道濟被任命為中京留守,高楨出任同判中京留守事,不久改任行台尚書省(原燕京樞密院)平章政事。其後又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留守,封為任國公。 [8] 

高楨中都平叛

皇統九年(1149年)十二月,完顏亮弒殺金熙宗自立為帝,改元天德,即海陵王。完顏亮積極推行漢化政策,將原居北方的一些猛安謀克向南遷徒,奚族、(xí)族也有一部分在南遷之列,謀克別術利用軍民不願南遷的機會,乘機聚眾叛亂,完顏亮對此很擔憂,就任命高楨做中京留守,命令他乘驛馬赴任,並命他限期平叛。叛亂平定之後,高楨被封為河內郡王。 [9] 
貞元元年(1153年),完顏亮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大興府。完顏亮到中都之後,高楨對中都巡查森嚴。有一次,完顏亮的近侍馮僧家奴、李街喜等人在深夜飲酒,違反了禁令,雖然他們都深得完顏亮寵信,但高楨仍依律杖責,把他們打得要死,此事極大震懾了京城的權貴。此後高楨升為太子太保兼行御史大夫,封為莒王。此後又拜為司空,進封代王,仍兼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 [10] 

高楨晚年經歷

高楨長期擔任行御史大夫,他檢舉官吏的罪狀無所迴避,每次在朝廷廷議的時候,一定推薦稱職的官員,撤職不稱職的官員。權貴們憎恨他,甚至推薦陰險邪惡的張忠輔、馬諷做御史中丞,想叫他倆找事中傷高楨。 [11] 
正隆年間,高楨依例封為冀國公。高楨推辭説“:我被很多小人所嫉妒,恐怕不得善終,怎麼還能接受封爵呢?”完顏亮知道他忠誠正直,就一再安慰分並強令他接受封爵。 [12] 
後來,高楨因為生病而辭去官職,在離任時,他還留言交待:“某事還未決定,某事還未上奏,死了也有遺憾。”高楨於六十九歲時去世,完顏亮痛惜不已,派使臣前去祭奠,加倍贈送喪葬財物。 [13] 

高楨主要成就

高楨向女真人揭露高永昌假投降的計策,幫助女真人迅速平定高永昌之亂使其勢力發展到遼東,佔據遼東之後女真人的勢力進一步壯大,而且,發展的勢頭不可遏止,發展到“東京州縣及南路系遼女直皆降”。遼東是渤海人聚居的地方,高楨就任同知東京留守事之後,利用高氏是渤海大族的優勢,迅速鞏固了金國在遼東地區的的統治。 [3] 
高楨曾任中京留守,中京有許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所以非常不好管理,而高楨執法嚴峻,不畏權貴,曾將皇帝的近侍杖責瀕死,因而將中京治理得“權貴皆震懾”。對於有才幹有政績者,高楨則能秉公力薦。高楨還嚴於律己,他的家裏從不供養歌伎。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他在家中也不曾解帶脱衣。他性情威嚴,在家中和妻子兒子面對面坐一天,也從不談笑一句。 [10]  [14] 

高楨人物評價

金史》:“高楨以舊勞為御史大夫,剛明自任,繩治無所避,幾不免於怨憎之荼毒。直己而行,自古難之。” [15] 

高楨親屬成員

五世祖:高牟翰,在遼國曾官至太師。 [1] 

高楨史籍記載

《金史·卷八十四·列傳第二十二》 [15] 
參考資料
  • 1.    《金史·高楨傳》:五世祖牟翰仕遼,官至太師。楨少好學,嘗業進士。
  • 2.    《金史·高楨傳》:斡魯討高永昌,已下瀋州,永昌懼,偽送款以緩師。
  • 3.    《金史·高楨傳》:是時,楨母在瀋州,遂來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誠,斡魯乃進攻。既破永昌,遂以楨同知東京留守事,授猛安。
  • 4.    《金史·高楨傳》:天會六年,遷尚書左僕射,判廣寧尹,加太子太傅。在鎮八年,政令清肅,吏畏而人安之。
  • 5.    《金史·高楨傳》:十五年,加太子太師,提點河北西路錢帛事。
  • 6.    《金史·高楨傳》:天眷初,同籤會寧牧。
  • 7.    《金史·高楨傳》: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國公,改同知燕京留守。
  • 8.    《金史·高楨傳》:魏王道濟出守中京,以楨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為西京留守,封任國公。
  • 9.    《金史·高楨傳》:是時,奚、霫軍民皆南徙,謀克別術者因之嘯聚為盜。海陵患之,即以楨為中京留守,命乘驛之官,責以平賊之期。賊平,封河內郡王。
  • 10.    《金史·高楨傳》:海陵至中京,楨警夜嚴肅。有近侍馮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嘗夜飲幹禁,楨杖之瀕死,由是權貴皆震懾。遷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進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 11.    《金史·高楨傳》:楨久在台,彈劾無所避,每進對,必以進善退惡為言,當路者忌之。薦張忠輔、馬諷為中丞,二人皆險詖深刻,欲令以事中楨。
  • 12.    《金史·高楨傳》:正隆例封冀國公,楨因固辭曰:“臣為眾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
  • 13.    《金史·高楨傳》:及疾革,書空獨語曰:“某事未決,某事未奏,死有餘恨。”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賻贈加等。
  • 14.    《金史·高楨傳》:楨性方嚴,家居無聲伎之奉。雖甚暑,未嘗解衣緩帶。對妻孥危坐終日,不一談笑,其簡默如此。
  • 15.    金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8-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