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山雀鶥

鎖定
高山雀鶥(學名:Fulvetta striaticollis),鶯科物種,曾長期被歸入畫眉科雀鶥屬,分佈於印度和中國大陸。該物種的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
高山雀鶥的棲息地為温帶疏灌叢。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寶興。 [1] 
中文名
高山雀鶥
外文名
Mountain Tit Babbler
拉丁學名
Fulvetta striaticoll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科
雀鶥屬
高山雀鶥
定名人及年代
Verreaux,1870

高山雀鶥形態特徵

雌性蚜 體長橢圓形,腹部末端伸長;體長2.48mm,體寬0.98mm。玻片標本身體淡褐色;中胸背板毛腹部背片Ⅴ各有1對大型中緣斑;觸角節Ⅲ端半、節Ⅳ褐色,節Ⅴ—Ⅵ斷裂;足各節淡褐色;喙端部褐色;腹管褐色,尾片、尾板、生殖板淡褐色。觸角節Ⅲ—Ⅵ、跗節Ⅱ小刺突橫瓦紋;尾片及尾板小刺突橫紋。頭頂毛、頭背前部1對毛褐色背片Ⅷ1對中毛粗長,尖鋭,其餘體背毛短於頭頂毛。頭頂毛1對,頭背毛4對;腹部背片Ⅰ—Ⅶ中、緣毛各1對,均位於背斑;背片Ⅷ有毛10根。頭頂毛長0.072mm,腹部背片Ⅰ緣毛長0.041mm,背片Ⅷ背毛長0.072mm,分別為觸角節Ⅲ最寬直徑1.75倍、1.00倍及1.75倍。中額明顯隆起,高於觸角瘤。所有標本觸角僅見4節,其餘節斷裂;節Ⅲ長0.68mm,節Ⅰ—Ⅲ長度比例:15:12:100:53(斷裂);觸角毛短尖,節Ⅰ—Ⅱ毛稍長於其他節的毛;節Ⅰ—Ⅳ毛數:4或5、3或4、22—28、9根。喙端達前足基節,節Ⅳ十Ⅴ粗短鈍,長0.057mm,與基寬約等,為後足跗節Ⅱ的0.42倍;端部有毛4對,其中次生毛1對。前足基節稍膨大,後足脛節膨大,全節分佈小圓形偽感覺圈。後足股節長0.55mm,為觸角節Ⅲ0.80倍;後足脛節長0.95mm,為體長0. 38倍;脛節端部毛分化。跗節Ⅰ毛序:5,5,5。腹管短截斷狀,長0.052mm,為基寬0.94倍;有毛26根。尾板寬舌形,有毛60—62根。生殖板半球形,有毛28根,其中前部毛6根。
觀察標本 5頭無翅孤雌蚜和2頭若蚜,1986-Ⅸ-25,甘肅(榆中縣興隆山2470m),No.8864,寄主:竹類,鍾鐵森和張廣學採。 [2] 

高山雀鶥分佈範圍

分佈範圍:中國中部及西藏東南部特有種。
分佈狀況:常見於海拔2200~4300米山區的櫟樹灌叢及荊棘叢。分佈從甘肅南部經四川至雲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 [3] 
高山雀鶥
高山雀鶥(5張)
國內分佈:青海(班瑪,昂欠),甘肅(文縣,舟曲),西藏(芒康,昌都地區瀾滄江上游,西南部),四川(康定,巴塘,白玉,松潘,若爾蓋,寶興),雲南(中甸) [3] 

高山雀鶥生活習性

習性:結小羣棲於多荊棘櫟樹林及森林,冬季下遷。 [3] 

高山雀鶥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