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山捕蟲堇

鎖定
高山捕蟲堇,學名:Pinguicula alpina L.,是狸藻科、捕蟲堇屬食肉植物。
原生分佈於亞洲和歐洲,於英國已滅絕。
花期5-7月,果期7-9月。這種植物常在中高海拔的陰濕巖壁間或高山杜鵑灌叢下生長。在亞洲、歐洲都有分佈,中國在山西、四川、貴州、陝西等省有分佈。這種植物能分泌黏液並散發氣味誘惑獵物,粘住昆蟲後還能分泌消化酶將獵物溶化“吃”掉,因其花朵像一朵朵小蓮花,又被稱為“美麗殺手”。
中文名
高山捕蟲堇
拉丁學名
Pinguicula alpina L. [1]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1] 
唇形目
狸藻科
捕蟲堇屬
高山捕蟲堇
亞    綱
薔薇亞綱 [1] 
超    目
菊超目 [1] 
分佈區域
亞洲、歐洲 [3] 

高山捕蟲堇形態特徵

高山捕蟲堇整體

高山捕蟲堇
高山捕蟲堇(26張)
多年生草本。根多數,粗0.4-1毫米。 [1] 

高山捕蟲堇

葉3-13,基生呈蓮座狀,脆嫩多汁,干時膜質;葉片長橢圓形,長1-4.5釐米,寬0.5-1.7釐米,邊緣全緣並內卷,頂端鈍形或圓形,基部寬楔形,下延成短柄,上面密生多數分泌粘液的腺毛,背面無毛,兩面淡綠色,側脈每邊5-7條。 [1] 

高山捕蟲堇

花單生。花梗1-5條,長2.5-13釐米,粗0.4-1.2毫米,上部於結果時增粗,無毛。花萼2深裂,無毛;上唇3淺裂,裂片卵圓形,花期長2-3毫米,果期長2.5-4毫米,下唇2淺裂,裂片卵形,花期長1-1.5毫米,果期長1.5-2.5毫米。 [1] 
花冠長9-20毫米,白色,距淡黃色;上唇2裂達中部,裂片寬卵形至近圓形,長2-4.5毫米,寬2-4.5毫米,下唇3深裂,中裂片較大,圓形或寬倒卵形,頂端圓形或截形,長3-8毫米,寬4-8毫米,側裂片寬卵形,長1.5-5毫米,寬2-6毫米;筒漏斗狀,長3-7毫米,口直徑5-10毫米,外面無毛,內面具白色短柔毛;距圓柱狀,長3-6毫米,中部粗2-2.5毫米,頂端圓形。 [1] 
雄蕊無毛;花絲線形,彎曲,長1.4-1.6毫米;藥室頂端匯合。雌蕊無毛;子房球形,直徑約1.5毫米;花柱極短;柱頭下唇圓形,寬約1.8-2毫米,邊緣流蘇狀,上唇微小,狹三角形。 [1] 

高山捕蟲堇

蒴果卵球形至橢圓球形,長5-7毫米,寬2.5-5毫米,無毛,室背開裂。種子多數,長橢圓形,長0.6-0.8毫米,種皮無毛,具網狀突起,網格縱向延長。 [1] 

高山捕蟲堇花果期

花期5-7月,果期7-9月。 [1] 

高山捕蟲堇生長環境

高山捕蟲堇主要生長在亞高山或亞北極的生物羣落中。 [3]  海拔2300-4500米的陰濕巖壁間或高山杜鵑灌叢下。 [1] 

高山捕蟲堇分佈範圍

高山捕蟲堇原生地

亞洲:中國(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青海、西藏、陝西、甘肅) [1]  、蒙古、緬甸、尼泊爾
歐洲: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俄羅斯、意大利、挪威、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烏克蘭、南斯拉夫 [3] 

高山捕蟲堇原生地已滅絕

歐洲:英國 [3] 

高山捕蟲堇捕蟲過程

其花朵豔麗,呈淡紫色,五瓣, 花葶直立,容易吸引昆蟲。當昆蟲落到葉片上時候,就會被粘液粘住,葉片上除了有柄腺體能分泌出黏液用來粘捕昆蟲之外,還有一種無柄腺體能分泌消化液,用來消化捕捉到的獵物。

高山捕蟲堇主要價值

高山捕蟲堇 高山捕蟲堇
捕蟲堇為小型室內植物。盆栽點綴茶几、案頭和窗台,別具一格。也可用大型裝飾盆栽植捕蟲堇佈置小庭院,嬌柔優雅,更添風趣。 [2] 

高山捕蟲堇栽培技術

高山捕蟲堇環境

常分耐寒和温室兩大類。喜温暖和水濕環境,需半陰,耐寒。也可在庭院內開的混合基質。生長適温為20-25℃,冬季温度不低於12℃。 [2] 

高山捕蟲堇基質

盆栽捕蟲堇常用泥炭苔蘚和塘泥土的混合土壤。 [2] 

高山捕蟲堇施肥

生長期不需施肥,營養主要靠昆蟲獲得,並接受一定光照。 [2] 

高山捕蟲堇繁殖方式

常用播種和扦插繁殖。播種用泥炭苔蘚當播種土,播後20天左右發芽。扦插,用葉插法繁殖,將成熟葉片插入泥炭或苔蘚中,插後2周可生根發芽。 [2] 

高山捕蟲堇注意事項

冬季温度保持12℃。稍有休眠期,此時形成冬芽,放較乾燥處,澆水要注意,不要直接澆在葉面上,否則易爛葉。 [2] 

高山捕蟲堇異型異名

Pinguicula alba Kuhl ex Hoppe in Bot. Taschenb. Anfänger Wiss. Apothekerkunst 1800: 225 (1800)
Pinguicula albiflora var. villosa St.-Lag. in A.Cariot, Étude Fl., éd. 8, 2: 645 (1889)
Pinguicula alpestris Pers. in Syn. Pl. 1: 18 (1805)
Pinguicula alpina var. bimaculata Wahlenb. in Fl. Lapp.: 9 (1812)
Pinguicula alpina var. flavescens (Flörke ex Hoppe) Steud. & Hochst. in Enum. Pl. Germ.: 4 (1826)
Pinguicula alpina var. gavei (Beauverd) Rouy in G.Rouy & J.Foucaud, Fl. France 11: 197 (1909)
Pinguicula alpina subsp. gavei Beauverd in Bull. Herb. Boissier, sér. 2, 5: 411 (1905)
Pinguicula alpina var. lemaniana Beauverd in Bull. Soc. Bot. Genève, sér. 2, 3: 329 (1911)
Pinguicula alpina var. lenderi Beauverd in Bull. Soc. Bot. Genève, sér. 2, 3: 329 (1911)
Pinguicula alpina var. villosa (Cariot & St.-Lag.) Rouy in G.Rouy & J.Foucaud, Fl. France 11: 197 (1909)
Pinguicula alpina var. villosa Beauverd in Bull. Soc. Bot. Genève, sér. 2, 3: 329 (1911), nom. illeg.
Pinguicula auricolor Arv.-Touv. in Essai Pl. Dauphiné: 50 (1871)
Pinguicula brachyloba Schult. in Mant. 1: 167 (1822)
Pinguicula flavescens Flörke ex Hoppe in Bot. Taschenb. Anfänger Wiss. Apothekerkunst 1800: 14 (1800)
Pinguicula gelida Schur in Enum. Pl. Transsilv.: 548 (1866)
Pinguicula pallida Turcz. in Bull. Soc. Imp. Naturalistes Moscou 22(II): 288 (1849)
Pinguicula purpurea Willd. in Neue Schriften Ges. Naturf. Freunde Berlin 2: 112 (1799)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