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密縣誌

鎖定
新編《高密縣誌》 始修於1982年2月,蒐集資料4000多萬字,三易其稿,於1990年10月出版。 1994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誌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中文名
高密縣誌
作    者
唐允中 等
出版時間
1990年10月
出版社
山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山東
類    別
地方誌 社會文化
定    價
130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硬精裝
始    修
1982年2月
字    數
4000多萬字
駐    地
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縣屬(紅高粱影視基地西南100米)

目錄

高密縣誌簡介

新編《高密縣誌》 始修於1982年2月,蒐集資料4000多萬字,三易其稿,於1990年10月出版。本志上限起於1840年,有的溯源至史事發端;下限一般至1985年,有的內容下延至1988年。全志除序、凡例、概述、附錄外,共設30編,依次為:大事記、建置、自然地理、人口、農業、林牧漁副、水利、工業、商業、糧油購銷、財税、金融、工商管理、交通、郵電、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黨派羣團、政權·政協、勞動·人事、民政、政法、軍事、文化、教育、科技、衞生、體育、社情民俗、人物。
高密縣位於山東半島西部,膠萊平原腹地,東臨青島,西依濰坊,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橫向貫通。高密歷史悠久。境內已查明的古文化遺址近20處,其中龍山文化遺址9處。戰國已有高密之名。秦代,始置高密縣。1984年3月,高密縣轄11個鎮、18個鄉, 953個自然村。全縣面積1605.6平方千米。地勢南高北低,最高點在南部張林北側梁尹嶺, 海拔109.4米。南部為緩丘區,中部為緩平坡地,北部屬堆積平原。地處季風區暖温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到1986年底,全縣人口79.4萬人,主要以漢族為主。其中少數民族有回族、壯族、彝族、滿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等。礦產資源主要有砂、重晶石、花崗岩、玄武岩、膨潤土、陶瓷礦等。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穀子、地瓜、綠豆和高粱,經濟作物以棉花、花生及蔬菜為主。畜禽以牛、豬、雞為主。水產資源較少,主要水產品有鰱魚、鯉魚、草魚、甲魚等。樹種主要有白楊、刺槐等,主要果樹有蘋果、梨、山楂、石榴、板栗、核桃、棗、葡萄等。 1985年, 全年社會總產值102935萬元,其中:農業產值52284萬元;國民收入55762萬元;財政收入309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96元,是1956年13倍,全民和集體所有制職工平均工資收入968元,是1949年的8.8倍。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9332萬元,比1951年增長497倍; 人均儲蓄118.6元,其中農民人均儲蓄102.4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299.2元。 至1985年, 全縣共有鄉鎮公路16條,全長199.17千米;村路164條,全長704.48千米。平(度)日(照)、濟(南)青(島)公路,在縣境南部交叉,膠濟鐵路橫跨縣境中部,形成比較完整的交通服務網絡。 交通運輸工具大量增加,運輸能力明顯提高。198 5年, 公路客、貨運輸量分別比1952年增長40.12倍和152.77倍,鐵路客運量比1949年增長5.09倍, 貨物發送和到達量分別增長61.87倍和143.52倍。郵政業務總量比1949年增加27倍。長話線路增至17條,市內電話線路安裝自動交換機,電纜線路由架空改為地下,電纜容量增為1800對。 高密縣文化事業源遠流長。泥塑、年畫和剪紙,被譽為民間藝術“三絕”,遐邇聞名。至1985年,全縣共建立文化(展) 館站30處,村文化大院750處,城鄉共設置影劇院14處,有電影隊172個。1983年建立電視差轉枱,1985年又籌建電視台1座,覆蓋全縣。縣、鄉、村三級圖書館、室共有135個,藏書119.8萬冊。博物館收藏文物亦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1985年,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27%,鞏固率為99.7%,全縣有縣辦普通中學7所,鄉鎮辦初級中學70所,師範和教師進修學校各1所,職業高中2所, 中等農業技術學校4所,農民中等專業學校1所。高密歷史上人才輩出,曾有齊相晏嬰,著名經學家鄭玄,東閣大學士劉墉等。 [1] 

高密縣誌編寫歷史

現存最早的《高密縣誌》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由知縣唐允中主修;明崇禎十五年(1642),何平撰寫《高密全城紀》;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縣張浩主修《高密縣誌》;清乾隆十九年(1754),錢廷熊、張乃史主修《高密縣誌》;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知縣傅賚予主修《高密縣誌》;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王夢松主編《高密縣鄉土志》;民國24年(1935),餘有林、曹夢九主修《民國高密縣誌》 [2]  。新中國成立後,1960年編《高密縣誌》初稿,為油印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