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場村

(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壩寨鄉下轄村)

鎖定
高場村,位於壩寨鄉東北面。距鄉政府駐地20公里。東與德鳳鎮平南村接壤,西與高西、器寨兩村毗鄰,南與德鳳鎮中和村、改匡寨相接,北倚羅裏鄉九層村交界,地處八舟河上游
中文名
高場村
行政區類別
海    拔
670 m
年平均氣温
15—20℃左右

高場村村情概況

最高氣温35℃,最低氣温零下3—5℃。無霜期240天。地理位置在東經1080 581,北緯260 161之間。總面積22.7平方公里。

高場村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仍沿襲清代建制,劃為四個聯保,即興義保(孟彥)、興安保(器寨)、西靖保(茅貢)、明義保(票寨)。高場村屬興安保轄地。
民國20年(1931年),黎平縣轄八個區,135個鄉鎮。茅貢始設區,為黎平縣第八區,轄12個鄉,其中鄉境內有興安鄉(器寨)、高場鄉(高場)。1936年茅貢區增設九阡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茅貢區將十二鄉一鎮調為四個聯保。高場村隸興安鄉(器寨)聯保,第五保轄地。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高場村隸器寨鄉轄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器寨鄉遷至路團,稱路團鄉,高場村仍是第五保,屬路團鄉管轄。
1950年,茅貢區解放,黎平縣劃茅貢區為第四區,下設三個鄉,即:茅貢鄉、路團鄉、愛眾鄉,高場村屬路團鄉管轄。
1953年,茅貢區將三個大鄉調為十二個小鄉,高場村劃歸器寨鄉管轄。
1956年,茅貢區將十二個小鄉合併七個鄉。器寨鄉不變,高場村仍屬轄地。同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將鄉人民政府改稱為鄉人民委員會。高場村設常明社屬器寨鄉管轄。
1958年,茅貢區將區內39個高級社合併為兩個人民公社。即:乘風、破浪人民公社。破浪人民公社駐地茅貢,高場屬轄區。同年十一月,將乘風、破浪合併為一社,稱乘風人民公社,並將七個鄉改為七個生產管理區。高場村仍歸器寨生產管理區。
1959年,乘風公社改為茅貢人民公社,七個生產管理區改為工區,高場大隊屬器寨工區管轄。
1961年,將七個工區合併為四個公社,即茅貢、九潮、壩寨、順寨公社。高場大隊屬壩寨公社轄區。
1963年增設三個公社,即寨頭、器寨、愛眾三個公社。高場大隊劃歸器寨公社管轄。
1984年,將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高場村民委員會仍屬器寨鄉管轄。
1992年撤區並鄉,器寨鄉撤,高場村劃歸新建壩寨鄉轄區。

高場村人口經濟

高場村轄十三個村民小組,居住三個自然寨、362户、1743人,都是侗族。全村有6個姓氏(楊、吳、潘、林、何、宋),耕地1249.94畝,其中稻田1185.72畝,土64.22畝,人均耕地0.72畝。
農業主產水稻,次為油菜籽、紅薯、豆類等作物。林業主產杉、松、雜木等,歷年來木材是高場取得經濟收入之一。從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項目以後,現在境內森林覆蓋率為63.8%,杉、松、薪炭林、雜木林等儲藏量極為豐富,為村民開發松脂生產提供豐富資源。特產品有“松脂”和珍稀樹種“含笑樹”200畝,有極高的科研開發價值。
經濟發展情況:歷年來木材銷售是高場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零星的種養殖業收入甚微,其它行業經商户也只有8户、運輸業15户、加工業8户、外出打工人員年均800人,此外家家開展松脂、茶葉生產項目,由於收入渠道拓寬了,2010年人年平均收入為1927元。
隨着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早在66年已修通林區公路,88年興建磚混結構五間二層村委會辦公樓,89年建成大寨門口兩座水泥拱橋,90年修建一棟磚混教學樓,95年接通國家電網,96年修建寨腳木質風雨橋,99年修建第二棟磚混結構教學樓,2000年下高場完成人飲工程,解決下寨人畜飲水,2003年高場大寨建成人飲工程,大寨受益,2004年完成村寨防火拆遷工作。
2005年開通移動座機後,通訊大為改觀,由於經濟的發展,家庭建設也日益改變,現在家家有電視,户户坐新房,部分也有電冰箱、洗衣機、耕作機以及摩托車、農用車等,現在村容寨貌整潔,交通便利,飲水方便,已成為徹底改變落後面貌的新興侗寨。
隨着生產的發展,文教衞生事業相應發展,高場村歷年來辦一所完全小學,目前有6個班級,入學率100%。校舍從90年修建一棟磚混教學樓,99年修第二棟磚混教學樓,兩棟共有10個教室,校園面積4.5畝,周圍建圍牆,一端建校門,院內有球場,周邊栽花種草,環境十分良好。
另外2003年國家實施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項目,校內安有接收點,專人管護,定期播放黨的有關法律法規以及科教片,提高了黨員幹部的政策水平和法律素質,同時提高了廣大羣眾勞動致富的科技水平。

高場村人文景觀

高場村是具有悠久歷史古老的侗族村寨、忠厚、老實、善良、熱情、好客是高場人優良傳統,特別熱情好客已被周邊村寨傳為佳話。歷史傳承至今有豐富的侗族“情歌”、“鬥牛”和“吹蘆笙”等娛樂活動,隆重節日有過年、平安節等,都是侗族人久傳不衰的習俗。
高場大寨後龍山約有三百多畝“含笑樹”林羣,樹冠高達25米以上,樹齡約一千多年。分別為深山、亮葉、白葉含笑,約有37000多株,是整個黎平境內獨有的珍貴樹種。該珍貴樹種已得到有關專家評估論證。2001年中央電台曾播放有關短訊。
大寨鼓樓是唯一保存完好至今的古建築物,樓高七層,四大柱結構,四倒水瓦面,建於1926年(即民國15年),至今近100年,經多次維修,現保存完好,矗立於寨中。
96年修建寨腳水泥拱橋,跨度約20米,單拱橫跨兩岸,橋上加建11間木質風雨橋,縣民委出資,本寨匠工設計,建造精美,雄偉壯觀。橋下潺潺流水終年不息,兩岸參天古樹成陰,晨曦普照,景水相互暉映。若橋上小憩,河風吹拂,令人疲倦頓消,實為夏熱乘涼的好去處。
高場烈士墓:位於下高場寨腳半公里的山坳,1943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高場時,由於長途跋涉,加上天寒地凍,3名戰士犧牲於高場,為紀念革命先烈,於1967年修建此亭,並立石碑一塊。2004年貴州電視台《今日視點》欄目標題為《一把銅鎖鎖》報道紅軍過境時的故事。

高場村所獲榮譽

2020年9月24日,被貴州省委統戰部、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命名為第五批“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