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句麗古墓羣

鎖定
高句麗古墓羣包括幾組墓和一些獨立的墓,共計約30座,包括了朝鮮三國時期高句麗王國的墳墓,古墓羣位於平壤南浦,分佈在12個地點,其中大多都是高句麗帝國晚期的墳墓。在這個地區發現的半數以上的墓羣是高句麗帝王、皇室成員或是貴族的墓。
中文名
高句麗古墓羣
外文名
Complex of Koguryo Tombs
地理位置
平壤和南浦
保護級別
世界文化遺產

高句麗古墓羣世界文化遺產

高句麗古墓羣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高句麗古墓羣
英文名稱:Complex of Koguryo Tombs
入選時間:2004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i)(iv)
地理位置:N38 51 47 E125 24 54
遺產面積 : 234.73 ha
緩衝區面積: 1,701.2 ha
遺產編號:1091

高句麗古墓羣遺產描述

高句麗古墓羣位於平壤和南浦,分佈在12個地點。高句麗古墓羣的墓穴是用石頭建造的,上面覆蓋着石材或土質土堆。部分墓穴中繪有壁畫,壁畫的色彩充滿活力,內容涉及當時的朝鮮文化和神話傳説。在中國和朝鮮發現的高句麗古墓中所繪製的壁畫精美細緻,反映了那個時期的一些生活狀態和風俗習慣。
200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ii)(iv),高句麗古墓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高句麗古墓壁畫是高句麗王國文化和時代的傑作,陵墓的建造展示了巧妙的工程解決方案。
遴選依據標準(ii):高句麗文化的特殊喪葬習俗對該地區包括日本在內的其他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遴選依據標準(iii):高句麗古墓是高句麗文化、埋葬習俗以及日常生活和信仰的特殊見證。
遴選依據標準(iv):高句麗古墓羣是埋葬類型學的一個重要例子。 [1] 

高句麗古墓羣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高句麗古墓羣 高句麗古墓羣
墓羣包括幾組墓葬和一些獨立的墓葬,共計約30座,是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7世紀中國東北部和朝鮮半島一半地區最強大的帝國之一——高句麗帝國後期的古墓,多以精美的壁畫裝飾,幾乎是高句麗文化唯一的遺蹟。迄今為止,在中國和朝鮮發現的10 000多座高句麗古墓中只有90座古墓繪有壁畫。其中半數以上就在該遺址,被認為是高句麗帝王、皇室成員或貴族的墓葬。這些壁畫以獨特的方式反映了當時的日常生活。 [1-2] 

高句麗古墓羣高句麗簡介

高句麗古墓羣簡單綜述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 37 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後建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五女山城)。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同時築尉那巖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內),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 427 年)遷都平壤,建都平壤後的240年是高句麗走向衰落和滅亡的時期。公元 668 年,高句麗政權被唐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 [3] 

高句麗古墓羣高句麗王朝的歷史

朝鮮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朝鮮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高句(gōu)麗政權始於公元前37年,止於公元668年(史書中也寫作“高句驪”,簡稱“句麗”“句驪”,現又叫“高氏高麗”),曾是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影響較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在東北亞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過重要作用。高句麗政權發軔於今遼寧省桓仁縣,公元3年遷都至國內城(今中國吉林集安),427年再遷都至平壤。高句麗在5世紀-7世紀的時候曾是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上一個強大的王國,其人民主要是居住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扶餘人(包括沃沮人和東濊人),靺鞨人及古朝鮮遺民。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中國及朝鮮、韓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高句麗古墓羣
高句麗古墓羣(7張)
高句麗王族姓高氏,有多種説法。《晉書》載“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後,姓高氏”;《三國遺事》載“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韻記》載“朱蒙初誕,舉國高之,故姓高氏”。不過三條史料都不太可信。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高句麗”作為一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在《漢書》中。據《舊唐書》記載,唐太宗認為高句麗有900年的歷史。
據公元前4世紀的好太王碑記載,高句麗的始建者朱蒙是扶餘國王與河神女兒的兒子。《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提供了朱蒙母親的名字叫柳花,父親是扶餘國創始者天神解慕漱。朱蒙遭到帶素的謀殺後,逃離扶餘國(好太王碑説朱蒙是從北扶余逃出,而《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説朱蒙是逃出東扶余。),來到卒本扶余。朱蒙與卒本扶餘國王的女兒結婚,後又成為卒本扶餘國國王,創建高句麗國。公元前36年,高句麗滅沸流國;公元前33年,滅荇人國;公元前28年,滅北沃沮
前三國時代高句麗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從早期的幾個濊貉部落國家很快擴張到漢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制。56年,太祖王吞併東沃沮。後又吞併東濊一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發動攻勢。完全擺脱漢朝的控制。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衝突。漢朝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
漢朝滅亡後,遼東郡被好戰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麗主動與剛剛成立的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併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244年曹魏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着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313年,高句麗姜川王吞併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高句麗控制整個朝鮮半島北部。朝鮮半島從此進入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和新羅)。
6世紀高句麗的擴張使高句麗和隋的關係緊張。598年,高句麗攻遼西,引發第一次高句麗與的戰爭。不過隋不敵高句麗的大軍。在隨後的612年,613年和614年的戰爭中,隋都沒有勝高句麗。612年,隋對高句麗的戰爭是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隋的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攻打高句麗但遭到高句麗的毀滅性打擊,幾乎全軍覆沒。613年和614年隋再次攻打高句麗,但因楊玄感起義反隋煬帝和高句麗詐降交還叛逃的隋將斛斯政使得隋對高句麗的這兩次戰役取消。615年隋煬帝又打算攻高句麗。但由於隋內亂加劇,攻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隋對高句麗的戰爭使隋朝國力鋭減,加上國內起義和內亂。618年,隋朝滅亡。不過隋與高句麗的戰爭也消弱了高句麗的國力。
660年,高句麗西南的盟友百濟被唐和新羅所滅。唐與新羅的聯軍在隨後的8年裏持續攻打高句麗。666年,淵蓋蘇文去世後,淵蓋蘇文長子淵男生到前方視察軍情備戰。讓兩個弟弟淵男建和淵男產留守平壤。淵男建和淵男產趁大哥不在誣陷他叛逃到唐,並逼高句麗寶藏王通緝淵男生。淵男生走頭無路,只好投靠唐朝並被唐重用。淵男生率領唐軍攻打高句麗,以期望能奪回大權。668年淵男生率領唐軍最終滅了高句麗。

高句麗古墓羣高句麗與高麗的區別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於公元前37年,在我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為“高麗”。另一個立國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為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係,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高句麗古墓羣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

高氏高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係,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曆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佔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而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其疆土發展為今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為今朝鮮族和韓族。

高句麗古墓羣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曆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説,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佔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佔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係。

高句麗古墓羣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餘、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衞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併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説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高句麗古墓羣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

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説自己出身平民,並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成繼承關係。
1. 高句麗民族是古代東北地區夫餘人所建立的。其領土主要部分處於漢朝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國都為紇升骨。
2.高句麗歷史上,對中國時叛時附。高句麗帝國的擴張大致上始於大武神王高無恤時代,也就是王莽竄漢時代。王莽貶高句麗為下句麗,從此引發了戰火。高句麗連戰得手,擊敗新莽政權,佔有樂浪。併吞並了周圍的小國,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後光武帝劉秀擊敗高句麗,收復樂浪,以朝鮮半島上清川江為界,以北歸東漢,以南歸高句麗。後來,高句麗趁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入侵,名義上尊奉北方政權,但暗中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不僅佔有了遼東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政權,迫使其臣服。
3.隋統一後,為收復遼東四郡地方,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失敗引發國內的叛亂。隋亡後,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復四郡,終於在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高句麗人大部分被唐軍俘虜後帶入內地,分佈在河北山東地區,一部分逃入百濟,新羅。百濟,據説是高句麗貴族所建立的國家,後來唐也滅亡了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
4.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新羅人的大將王建弒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麗政權。之所以叫高麗,是新羅曾經臣服於高句麗,自居為高句麗繼承者。但是,新羅人是朝鮮半島上的三韓人(馬韓、弁韓、辰韓)的後裔,與夫餘人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係,有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於就是高句麗人。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李氏朝鮮臣服於中國,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本紀》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韓合併,李氏朝鮮滅亡。李氏朝鮮是南北朝鮮的前身。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朝鮮,領土都不出朝鮮半島。
5.朝鮮人自己以前也不認為是高句麗後裔。建立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為是三韓後裔,不是高句麗人。在文化傳承上,王氏高麗直到今朝鮮族繼承了高句麗很多,但日本繼承中國文化也很多,不能説中國歷史就是日本歷史。
6.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係。我國古代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高句麗又稱為“高氏高麗”。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準確的,由於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於中國歷史的箕子朝鮮、衞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來李氏朝鮮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展為近代韓國與現在的朝鮮半島南北朝。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

高句麗古墓羣高句麗古墓羣遺址點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高句麗古墓羣包括12處遺產點:
平壤東明王陵與真坡裏古墳羣
平壤湖南里四神冢
平安南道德花裏1、2、3號墳
南浦江西三墓
南浦德興裏古墳
南浦藥水裏古墳
南浦水山裏古墳
南浦龍岡大冢
南浦雙楹冢
黃海南道安嶽1號墳
黃海南道安嶽2號墳
黃海南道安嶽3號墳 [2] 

高句麗古墓羣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