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伯雨

鎖定
高伯雨(1906—1992年),原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有林熙、秦仲龢、温大雅等二十五個之多。廣東澄海人,民國時香港著名學者、散文家。曾留學英國,主修英國文學。返國後,在上海工作。抗日戰爭期間回港,以諳於掌故馳譽香港文壇。1957年《聽雨賡雜筆》由創墾出版社出版,所記多屬政壇及文壇掌故。
本    名
高伯雨
別    名
秉蔭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92年
主要作品
《聽雨賡雜筆》
籍    貫
廣東澄海

目錄

高伯雨生平

高伯雨出生於廣東澄海的一個殷富之家,父親高學能(舜琴)是清末戊子(1888年)舉人,和丘逢甲同科,後無意仕途,隻身前往日本經商,幾經奮鬥,遂成日本關東地區舉足輕重的華僑巨賈。高伯雨是高學能的第六子,出生於香港文鹹西街高家經營的元發行。
他編過副刊,為報紙寫過稿,也開過畫展,更辦過文史刊物《大華》雜誌。但終其一生,寫稿為生,一寫就是五十多年,他曾自嘲為“稿匠”。據保守估計他一生所寫文字有千萬字之多。
高伯雨 高伯雨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最後結集出版的只有以“聽雨樓”命名的文集五種(1998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聽雨樓隨筆》,還在高氏去世之後),及以秦仲龢為名翻譯的《紫禁城的黃昏》和《英使謁見乾隆紀實》。其他還有幾種雜著,如《乾隆慈禧陵墓被盜記》、《中國歷史文物趣談》、《春風廬聯話》、《歐美文壇逸話》等,但都是戔戔小冊。
1991年,在香港作家小思、編輯家林道羣的幫助下,他的子女自費幫他出版了新版的《聽雨樓隨筆》,這也是他生前的最後一部文集。

高伯雨評價

學者黃嶽年説,高伯雨由於他特殊的經歷,他寫的許多事,都是自己親耳聽聞,或親身感受的,再加上他獨特的文筆思路,雖舊人舊事卻寫得意興飛揚,靈動異常。而他涉獵極廣,檔案筆記無所不讀,可説是無一字無來歷,無一事無根據。過人的才情和過人的史識,構成了高伯雨文字氣度嫺雅的底色,信而有徵,讀來有味。難怪瞿兑之説高伯雨的書“必定是讀者所熱烈歡迎的”,“讀之唯恐其易盡,恨不得一部接一部迅速問世,才能滿足我們的貪慾。”
同為寫掌故和隨筆,高伯雨與徐珂、黃秋嶽、鄭逸梅、劉成禺、汪東、徐一士、瞿兑之、高拜石和後來的高陽等人相比,無疑是最好的之一。
高伯雨在辦《大華》雜誌時,催生包天笑寫《釧影樓回憶錄》,逐期在《大華》連載,最後併為他出單行本。這為包天笑耄耋多病的晚年,贏得不少安慰;而《釧影樓回憶錄》正續兩大冊,也為文壇留下珍貴的史料。高伯雨的高情厚誼,誠屬不可多得。如今斯人已逝多年,面對他珍貴的遺稿,實應有人來加以整理出版,這或許是懷念他最好的方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