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體驗教育

鎖定
所謂“體驗”,簡而言之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事物。“體驗教育”就是教育對象在實踐中認知。明理和發展。這裏的“體驗”至少應包括兩個層面,即行為體驗是一種實踐行為,是親身經歷的動態過程,是學生髮展的重要途徑。內心體驗則是在行為體驗的基礎上所發生的內化。昇華的心理過程。兩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對促進少年兒童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體驗教育既應注重教育活動的形式與過程。更注重少年兒童這一實踐主體的內心體驗。它要求少年兒童用“心”去體驗,用 “心”去感悟,引導他們在體驗中把教育要求內化為品質,外顯為行為。
中文名
體驗教育
定    義
指通過實踐來認識事物
要    求
內化為品質,外顯為行為

體驗教育我國現狀

體驗教育 體驗教育
哲學界已經取得共識:“21世紀是體驗的時代。”我國學者對“體驗”的涵義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探討,主要形成“圖景思維説”“情感説”“特殊活動説”“意義 建構説”“活動—過程説”“活動—結果説”“感受—領悟説”等觀點。劉驚鐸教授把體驗定義為“一種圖景思維活動。”並提出“體驗是教育的本體”的理論命題,奠定了體驗在中國教育中的基礎理論地位和實踐意義。“體驗教育”是倡導以體驗為核心的學習方式的教育派別,它旨在喚醒、開掘與提升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它着眼於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它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它關注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體驗教育理論淵源

體驗教育 體驗教育
體驗教育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盧梭、杜威、皮亞傑等人的教育思想與觀點之中:法國思想家、 教育家盧梭認識到教育領域中生命所固有的價值,在個體的生命面前,教育不是萬能的,是有侷限的,教育必須聽聽生命的發言,甚至是藉助於生命力量的顯現。他指出宗教矇昧主義和神學思想對人理性的窒息,使人愚昧無知,並從其“自然神論”的哲學觀出發,提出他的“自然主義”教育主張,充分體現出教育人性化的本質特性。以行求知,體驗中學,是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一個基本點。
約翰·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評論家,是教育哲學的奠基人。他認為,“從做中學”是兒童的天然慾望的表現。教育者應該對兒童的這種天然慾望加以引導和發展。如果教育者能對活動加以選擇、利用和重視,以滿足兒童的天然慾望,使兒童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是非常有意義的。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它使得學校裏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繫了起來,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學習,從而有助於兒童的成長和發展。“從經驗中學”,就是在我們對事物有所作為和我們所享的快樂或所受的痛苦這一結果之間,建立前前後後的聯結。從上述的內容可以看出,杜威的“從做中學”理論是體驗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論來源。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在研究認知發展的同時,提出了認知發展階段論的觀點。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把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四個階段。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結合中國的國情,對杜威的教育思想進行了改造,強調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學的思想,為體驗教育在中國的實踐探索給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國當代著名學者劉驚鐸在其《道德體驗論》一書中,澄清了體驗的基本概念和內涵,在理論上把體驗類分為“親驗活動”和“想驗活動”,並將體驗教育深入運用到我國大中小學校的德育改革和教育教學實踐之中。有我國當代眾多體驗教育思想的追隨者們共同研究和探索,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學校德育和教育教學缺乏實效的被動狀況,顯著促進了德育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甚至收到了震撼心靈、感動生命的魅力教育實效,推動了體驗教育思想理論在我國教育實踐中的廣泛應用。
體驗教育的理論源頭 體驗教育的理論源頭

體驗教育貢獻

體驗教育培訓模式創新 體驗教育培訓模式創新
在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學習必須藉助具體形象的實物或者在親身參與的實踐中才能完成。上述觀點從認知的產生與發展的角度説明了體驗學習的必要性與不可或缺性。可以説,盧梭、杜威、皮亞傑等人的相關教育理論構成了體驗教育的西方理論淵源,劉驚鐸等當代中國學者的體驗教育理論構成了中國體驗教育的理論淵源與實踐改革動力,以後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探索,都是在他們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親子體驗震撼心靈 親子體驗震撼心靈
三重生態觀(自然生態、類生態、內生態)和體驗本體觀下,體驗教育的理論新生長點和實踐新突破口,是創造性地設計和組織豐富多彩的親驗、想驗活動,大膽突破以往教育的固定模式和傳統形式。師生、親子之間實現順暢美善的互動、對話和溝通,取得了催人淚下的感人效果。其學術觀點注重理念創新的前沿性、引領性,而生態體驗活動則注重挑戰生命潛能,誘發生命感動。它不僅是自然生態環境體驗,也是感動生命的生存體驗,親切鮮活的生活體驗,把導引者和體驗者一起,不斷帶向新的教育境界、職場幸福和生命巔峯體驗。

體驗教育實踐與研究

山村教師李守祥對農村體驗教育進行探索與嘗試。
山東省臨朐縣五井鎮嵩山小學教師李守祥自2000年新課改以來致力於體驗教育實踐與研究,走出了一條農村體驗教育之路,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體系。
體驗教育是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親自參與或置身某種情景中,用心智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某一事件、人物、環境、思想和情感等,從而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而達到教育目的。體驗教育是一種“創設平台——自主體驗——教師引導——反思校正”的過程。其核心價值是:讓孩子們在體驗中快樂成長。通過開展“活動式體驗”、“情景模擬體驗”、“情感交流體驗”、“參觀調查”、“角色互換”、“觀賞式體驗”、“閲讀感悟式體驗”、“參觀訪問式體驗”等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課本,進行“學習體驗”、“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把教育要求內化為品質,外顯為行為。
李守祥開展的體驗教育是在《數學生活化教學探究》、《思品原生態教學實踐與研究》基礎上延伸與拓展到語文、英語、社會實踐等其它學科中形成的學校特色教學模式。
1、在數學教學中,老師通過精心創設的一個個教學情景,讓學生在這個情景中,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主動的去構建數學知識,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生活知識數學化、探究過程趣味化。教學方法採用“主題式”、“自主探究式”、“問題解決式”。採用兒童樂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提倡多角度、多渠道解決問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解決問題的質量。如舉行“一題多解”、“發現數學”報告會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2、在語文教學中,通過開展主題體驗讀書和體驗日記寫作等活動,讓文本主題與現實體驗活動鏈接,不斷向生活延伸,讓學生在感悟中昇華精神,實現快樂學語文的目的。
3、在英語學科教學中,以情境體驗為前提,在體驗中學單詞、學句型,創設情境,體驗英語口語環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化枯燥讀背為快樂體驗。
4、在思品教學中,通過大力開展體驗活動,打造鮮活的德育課堂。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抓住各種教育時機, 讓孩子們儘可能多的去體驗。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在體驗中成長。 通過精心設計和開展系列活動,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角色換位體驗、行為體驗、勵志體驗、勞動體驗、探險體驗、情感體驗、多元體驗。一次次的體驗,觸動着學生心靈的琴絃,讓孩子們彈奏出美麗的人生樂章。通過開展活動,不僅是學生,還有老師,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座標,在塑造學生的同時,與學生共同成長。
5、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通過大力開展社會體驗活動,讓家鄉成為學生的另一本教科書。我們緊緊圍繞“瞭解、研究家鄉的文化資源,培植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美好情感,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這一目標,大力開展課外實踐體驗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家鄉的豐富物產、名人名家是亟待開發的寶貴體驗教育資源,我們通過開展“走出課堂,瞭解家鄉”、“名家進校園”等社會實踐體驗活動,用身邊的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孩子,為學生打開了情感之門,智慧之門。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有力的促進了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教育活動,寓教與樂,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的發展,讓熱愛家鄉不在是一句空話,而是變成了一種自覺的行動,把家鄉的文化精神深深地烙在學生心裏,讓家鄉的底色永駐學生心間。
6、大力開發校本課程,服務於教學。
7、體驗教育內容多樣,形式活潑,從幼兒抓起。制定了不同年齡階段的體驗標準,以實現體驗教育的層次化。搞好假期體驗教育,讓閒暇生活豐富多彩。
幾年來,李守祥大力開展體驗教育,讓學習生活與廣闊而豐富的社會生活鏈接。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價值觀和品格,為學生鋪設一段通往幸福人生的跑道。體驗教育,提高了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引領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實踐,主動探究,為學生開闢了一條獲取知識的渠道;促進了良好習慣的養成。體驗教育,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生活,感受快樂。讓學生在學習中自我體驗、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