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骯髒戰爭

鎖定
骯髒戰爭是政府在面對國內人民的罷工、社會不安、暴力或政治顛覆等行為,所做出的迴應,是一場由國家所支持的戰爭,發動者以威脅、恐嚇的手段來要求國家安定。
1976年至1983年間,阿根廷軍政府當局殘酷鎮壓和迫害反對派,輿論稱之為“骯髒戰爭”。阿根廷官方公佈的軍政權時期死亡和失蹤人數為1.3萬人,但一些人權組織認為,實際數字在3萬人左右。 [3]  這一過程中,美國政府據信被認為秘密參與其中,並得到美國當時高層部分官員的力挺。法新社稱奧巴馬是第一位正式承認這些暴行的美國總統。 [1] 
中文名
骯髒戰爭
發生時間
1976年 至 1983年
領導者
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
發起者
阿根廷軍事政府

骯髒戰爭背景介紹

1955-1973年阿根廷處於軍人與文人交替執政的混亂時期,一屆屆政府輪換,政治狀況複雜,且日益兩極化,經濟政策缺乏應有的連續性,衰退之勢顯見。1973年,胡安·庇隆結束流亡回國,並在總統大選中獲勝。庇隆第三次執政期間,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尖鋭化。庇隆提出的“團結、和解、復興國家”的口號未能成為現實。1974年7月庇隆病逝後,庇隆之妻、副總統伊莎貝爾·庇隆據憲法繼任總統,此時全國處於嚴重混亂之中,正義黨內部進一步分裂,左右翼之間的暴力鬥爭升級,經濟形勢更加嚴峻。
1976年3月24日,政變軍人首腦魏地拉宣佈就任總統 1976年3月24日,政變軍人首腦魏地拉宣佈就任總統
1976年3月24日,以陸軍司令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為首的軍人集團發動政變,推翻伊莎貝爾·庇隆政府,由海、陸、空三軍司令組成軍人執政委員會掌權。軍人執政委員會全力清剿左派游擊隊,殘酷鎮壓各種反政府活動,發起了由政府支持的大規模抑制活動,軍事獨裁的恐怖氣氛瀰漫全國。 [4] 

骯髒戰爭過程

軍政府上台後,允諾會實現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恢復,但其首要關注的是政權的鞏固,欲全力清剿左派游擊隊組織的活動,抑制一切對政府不利的力量。軍事奪權只是其推行抑制手段的第一步,在反游擊隊戰爭的偽裝下,軍政府發起針對持不同政見者的“骯髒戰爭”。軍隊要根除左翼暴動的一切社會基礎,消滅一切反對或被疑為反對獨裁政府的人。這其中包括許多中產階級的學生、知識分子和勞工組織者,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與游擊隊幾乎沒有聯繫。70年代末,政府支持的抑制行動已經超過了暴力活動。在挑戰軍政府權威中發揮主要作用的工會領導被拘捕、拷打,甚至處決。工會積極分子在最初階段成為政府安全部隊打擊和強迫“失蹤”的目標。在對顛覆者的戰爭中,獨裁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抑制手段,這些手段沒有法律和道德界限,以鎮壓範圍廣、手段殘酷為顯著特徵。軍政府的安全部隊不僅僅是要根除左派的游擊隊員、激進分子,更連帶他們的鄰里、親戚甚至朋友,以摧毀左派分子所依附的社會、政治、家庭關係網。
軍政府為了躲避國際社會對阿根廷人權狀況的關注,一方面通過外交家的活動為阿政府的可恥行為進行辯護,另一方面採取“失蹤”的策略。因為失蹤既不會有公開的逮捕記錄,也不會有屍體,面對受害者家人的質詢,政府一味以不知情推諉。特種部隊往往以失蹤為掩護進行綁架、監禁、拷打或秘密處決。據倖存的受害者稱,62%的綁架發生在晚上,且是在受害者的住處;24.6%是在公共的大街上,7%在工作場合,6%在學習場所。被關進監禁中心的人則要遭受嚴刑拷打,遭受電夾、水淹、吊腳、棍棒鏈子鞭打,兒童和孕婦也不例外。秘密監禁中囚犯的命運一般掌握在地區指揮官及其下屬手中,除非案子重大,才會引起上層的關注。囚犯按危險程度分為“潛在危險、危險、極端危險”三類,潛在危險者經過審訊後被釋放或轉移到合法的監獄系統,這往往是很少一部分;後兩類通常被秘密處決。
政府抑制的重要團體包括工會、學校以及媒體。軍政府限制勞工運動,控制重要的工會。在學校,尤其是大學,老師和學生遭受迫害或失蹤;校方教授的課程內容也被政府控制;學生紀律要求嚴苛,杜絕校園裏的一切政治活動。對於新聞媒體,政府起初是通過審查,禁止發表任何反對政府的言論,到後來則是用抑制取代了審查。在政府的威脅之下,媒體陷入了沉默。官方19號公報明確規定:“出版任何擾亂、危害、削弱軍隊或安全、警察部隊威望的東西都屬於重罪。”帶有獨立思想傾向的記者或新聞人士會受到騷擾、監禁甚至謀殺,還有大量人員失蹤。面對政府的恐怖壓制,媒體只能出版、發佈由政府提供的假消息;編造游擊隊恐怖分子越獄的假故事;故意誇大軍隊和警務部門人員的傷亡數量,為政府的罪惡行徑大加掩飾,成為阿根廷“骯髒戰爭”的幫兇。 [4] 
在軍政府犯下的一系列反人權罪行背後,“禿鷹計劃”(Operation Condor)在提供軍事情報服務和必要培訓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禿鷹行動”最初是由六個拉美國家(包括智利和阿根廷)制定的,目的是鎮壓、綁架、轉移、折磨和消滅被視為政府反對派的平民。它主要針對被視為“反動分子”的政治流亡者,但後來將目標範圍擴大到國內“叛亂分子”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人員。 [2] 
1976年到1983年之間,阿根廷軍事政府支持以暴力抵制持不同政見的人民。在這段時期,先後由魏地拉、維奧拉(Roberto Eduardo Viola)和加爾鐵裏所領導的軍事政府需為不合法的逮捕、拷打、殺害或強迫9,000名(此值確認為已經遭到殺害的人數)到30,000名阿根廷人的消失行為負出責任,而這些罪行是禿鷹計劃的一部份。文件顯示阿根廷的殘忍管制為當時由亨利·基辛格、傑拉爾德·福特所領導的美國國家部門所知。

骯髒戰爭美國介入

在1976年3月24日阿根廷軍事政變發生後不久,基辛格曾會見了阿根廷軍事政府的高級官員。據已公開資料顯示,在一次和軍事政府外交員對談時,基辛格甚至説了句“我們想讓你們成功”。而對於其在“骯髒戰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基辛格一直矢口否認。不過,亦有美國一些官員在支持阿根廷受難者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曾向阿根廷獨裁軍事政府施壓,要求釋放某些人。卡特政府在阿根廷政變9個月後成立,他們把人權問題作為對外政策和對阿根廷實施經濟封鎖的重要理由。 [1] 

骯髒戰爭結果

軍政府統治期間,阿根廷的政治、經濟危機日益嚴重,政府屢易總統。到1983年1月,阿政府財政赤字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14%,通貨膨脹率高達310%,外債更是激增至435億美元。1982年馬島戰爭的戰敗給了衰落的軍政府致命一擊,各界人民要求恢復憲政的呼聲高漲。軍政府不得已於1983年10月舉行民選,激進公民聯盟領袖勞爾·裏卡多·阿方辛(Raúl Alfonsín)當選總統,結束了軍政府長達七年的獨裁統治。 [4] 
在阿根廷,關於骯髒戰爭的特赦令一直有所爭議(特赦令成為法律是在民主條例恢復後)。1984年時在阿方辛總統任期內(1983年-1989年),政府用特赦令開始審判在軍事政府裏的首席軍事領導者,但特赦一直不得人心。到了2005年6月,阿根廷最高法庭廢除了被稱做句號法(Ley de Punto Final)、應得權威法的特赦令,開啓了起訴前軍事政府官員的大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