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骨(拼音:gǔ、gū)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骨架相互支撐或骨頭相互拼接的樣子。骨的本義即人或動物的骨骼,特指人的遺骨。骨是支撐人體的主幹,故“骨”可引申而指人的心、魂、品格或氣質等。也可指事物內部起支撐作用的架子。 [3] 
中文名
拼    音
gǔ、gū
部    首
五    筆
MEF [3] 
倉    頡
BBB [3] 
鄭    碼
LW [3] 
筆    順
豎、橫折、橫折、點、橫鈎、豎、橫折鈎、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523) [1] 
平水韻
入聲六月 [4] 
總筆畫
9+0
統一碼
基本區-9AA8 [3] 
四角碼
7722₇ [3]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注音字母
ㄍㄨˇ、ㄍㄨ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圖A、B、C、D的甲骨文,都是早期的“骨”字。這些甲骨文字形隸定後寫作“”,是象形字,是“骨”字的初文。甲骨文中的“骨凡”即骨盆;“疒(病)骨”,骨生了病;“貯骨”,貯藏骨頭;還有“大牛骨”。骨的形狀不同,功能各異,因此字形各異。圖A的甲骨文像脊骨中的一段骨架:一橫畫像骨,左右的小豎像骨的兩頭骨節粗大的地方,所以初文畫作圖A形,而在兩骨之間用一根斜線(好比是筋)連起來,構成骨架,這就是最早的“骨”字之一。占卜是殷商王朝的一件大事,有大量龜甲和牛骨備用。造骨字時就用形狀有特點的牛肩胛骨為對象。還有一部分甲骨文諸如圖B、C、D等,異體極多,像一塊牛肩胛骨,獨體象形。楷書演變為“冎”。晚周累加肉旁成為為“骨”(古隸或省作“肎”,後別作“”)。篆文將上部寫作“冎”。隸書、楷書將肉字寫成月作骨。 [2]  [5]  [6] 
骨的作用主要是支撐身體。表示骨骼主幹的“骨幹”一詞,就喻指在總體中起重要或基本作用的人或事物。由於骨的這種支撐作用,因而出現了“傲骨”“媚骨”等詞,指對人的精神起支撐作用的氣質和品格。物體中起支撐作用的架子也稱為“骨”,如木地板下面的以及船底中線連通首尾的支架稱為“龍骨”;此外還有“鋼骨”“傘骨”等。
骨質非常堅硬,故而把人不隨俗浮沉、不趨炎附勢的精神稱為有“骨氣”。古時把剛正忠直的臣子稱譽為“骨鯁之臣”。
“骨”和“肉”是相輔相成,互相依附的,因此有“骨肉”之説,可以指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密切。骨肉相連,有骨有肉,才能構成活生生的豐滿的機體。寫文章也要有骨有肉,否則不是一篇好文章。這個骨字喻指深刻的主題思想。
只有骨沒有肉就沒有生命,所以“骨”字又有屍骨義。如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裏的“骨”是指的人死後的遺骨。 [5]  [1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骨頭,人和脊椎動物體內支持身體、保護內臟的堅硬組織。
bone
《左傳·隱公五年》:“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公不射。”
老舍《駱駝祥子》七:“現在既有現成的菜飯,而且吃了不會由脊樑骨下去,他為什麼不往飽裏吃呢。”
骨骼;骨質;尺骨;肋骨
〈文言〉特指人的屍骨。
dead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
朱德《三明新市》詩:“青山埋白骨,綠水吊忠魂。”
骨殖(shi)
〈文言〉指軀體。
torso
曹植《七啓》:“乃使北宮東郭之儔,生抽豹尾,分裂貙肩,形不抗手,骨不隱拳。”
李賀《示弟》詩:“病骨獨能在,人間底事無。”

〈文言〉指牲體,古代供祭祀、宴饗所用的帶骨肉。

《周禮·天官·內饔》:“凡掌共羞、脩、刑、膴、胖、骨、鱐,以待共膳。”
《禮記·祭統》:“凡為俎者,以骨為主。骨有貴賤。殷人貴髀,周人貴肩。”

物體內起支撐作用的架子。
frame
《朱子語類》卷一二五:“惟其中空,故能受軸而運轉不窮。猶傘柄上木管子,眾骨所會者。”
骨架;鋼骨;傘骨
指在總體中起主要作用或基本作用的成分。
frame
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品酒》:“能得其真東浦水作骨而三四年陳者,已是無等等咒矣。

〈文言〉指樹根。

《管子·四時》:“風生木與骨。”

〈文言〉指質地;素質。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木本》:“具松柏之骨,挾桃李之姿。”

指人的品質、氣概。
character
《漢書·翟方進傳》:“小史有封侯骨,當以經術進,努力為諸生學問。”
江淹《別賦》:“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十二:“他(魯迅)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骨氣;俠骨
〈文言〉指書法的剛勁雄健的筆力。

蘇軾《題自作字》:“東坡平時作字,骨撐肉,肉沒骨,未嘗作此瘦妙也。”

〈文言〉指文學作品的理路和風格。

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故練於骨者,析辭必精。”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文言〉比喻內心深處。

王充《論衡·自紀》:“以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

比喻話裏暗含着的不滿、諷刺等意思。

茅盾《子夜》九:“李玉亭不明白他們的話中有骨。”

古代新羅族按皇室、貴族的血統區分等級的一種制度。即骨品制。

《新唐書·東夷傳·新羅》:“其建官,以親屬為上,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別。兄弟女、姑、姨、從姊妹,皆聘為妻。”

計時的“刻”。quarter的音譯。

康有為《大同書》乙部第四章:“歐人於一時之中,分四骨,每骨三字,亦同於時數。”

副詞
猶兀自。尚,還。

李萊老《倦尋芳》詞:“繡壓垂簾,骨有許多寒在。”

-
見例詞


huá
動詞
通“滑”。擾亂。

《莊子·達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

[7-8]  [1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骨部】古忽切(gǔ)
肉之核也。從冎有肉。凡骨之屬皆從骨。
【註釋】①核(hé):徐鍇《説文解字系傳》:“核,核也。”饒炯《部首訂》:“骨之於體,外肉內竅,如果之有核。” [9] 

説文解字注

“肉之核也”注:西部而:核,實也。肉中骨曰核。蔡邕注典引曰:餚核,食也。肉曰餚,骨曰核。《周禮》:丘陵,其植物宜覆物。注云:核物,梅李之屬。《小雅》:餚核維旅。箋雲:豆實菹醢也。籩實有桃梅之屬。按核、核古今字,故周禮經文作核,註文作核,古本皆如是。《詩》餚核,蔡邕所據魯詩作餚核。梅李謂之核者,亦肉中有骨也。
“從冎,有肉”注:去肉為冎,在肉中為骨。古忽切。十五部。 [10] 

廣韻

古忽切,入沒見 ‖骨聲物2部(gǔ)
骨,《説文》曰:“肉之核也。”《屍子》曰:“徐偃王有筋無骨。”亦見《史記》,又姓。古忽切。十六。 [11] 

康熙字典

【亥集上】【骨部】 骨;部外筆畫:0
《唐韻》《韻會》古忽切。《集韻》吉忽切,並音汨。《説文》:肉之核也。《釋名》:骨,滑也。骨堅而滑也。《靈樞經》:腎主骨,張筋化髓榦,以立身。《周禮·天官·疾醫》:以酸養骨。注: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疏: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淸而散。屬地,濁而聚。
又牲骨。《禮·祭統》:凡為俎者,以骨為主。《儀禮·鄉射禮》注:以骨名肉,骨貴也。
又姓。《隋書·骨儀傳》:骨儀,京兆長安人。
又《唐書·東夷傳》:新羅,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別。
又苦骨,苦蔘別名。
又多骨,白豆𦸅別名。見《本草綱目》。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骨字書寫提示 骨字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①第三筆是㇕(橫折),一筆寫成。②“月”的首筆撇改豎。
【寫法】❶“冎”寬、扁,“月”窄、長。❷“冎”,居上居中;第三筆㇕(橫折)的豎段在豎中線;“冖”在橫中線上側,點筆過橫中線。❸“月”,居下半格,頂部在橫中線,㇆(橫折鈎)的鈎尖抵豎中線。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wət
王力系統
k
uət
董同龢系統
k
uə̂t
周法高系統
k
wət
李方桂系統
kw
ət
西漢



東漢





ət


ət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月沒

wət
北魏後期北齊
月沒

wət
齊梁陳北周隋
月沒

wət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uət
擬音/王力系統

k
uət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uət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uət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uət
[14]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十一沒

合口呼
全清
古忽切
kuət
集韻
入聲
十一沒

合口呼
全清
古忽切
kuət
禮部韻略


入聲






古忽切

增韻


入聲






古忽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魚模


合口呼

全清

ku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魚模






葉古

洪武正韻

入聲
二質


全清
古忽切
kuət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八賓稟嬪畢






[14] 

方音彙集

注意:下表所列為“骨頭”之骨訓讀。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ku
214
上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ku
35
陽平
冀魯官話
濟南
ku
213
陰平

中原官話
西安
ku
21
陰平

西南官話
武漢
ku
213
陽平

西南官話
成都
ku
21
陽平

江淮官話
合肥
kuəʔ
4
入聲

江淮官話
揚州
kuə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kuə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kuɤ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ky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ku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kəu
13
陽平
文讀
kəu
21
上聲
白讀
kui
13
陽平
白讀
贛語
南昌
ku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kut
1
陰入

粵語
廣州
kuɐt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kuɐt
24
上陰入

閩語
潮州
kuk
21
陰入

閩語
廈門
kut
32
陰入

閩語
福州
kauʔ
23
陰入

閩語
建甌
ko
24
陰入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4]  、《漢語方音字彙》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5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4.    平水韻 六月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18]
  • 5.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 品物流形[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65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154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394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694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59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18]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79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442-1443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13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8]
  • 15.    鄭春蘭著.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66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26
  • 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465-46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