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冎(讀音:guǎ)是一個漢語漢字,部首是冂,剮(剮)的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guǎ
部    首
五    筆
MNMB
倉    頡
BMLB
鄭    碼
ldld
筆    順
丨フフ丶フ丨フ一一
筆順編號
25525
注    音
ㄍㄨㄚ
部外筆畫
3
總筆畫
5
四角號碼
77227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518E

基本字義

“剮”的異體字
1.封建時代一種殘酷的死刑,把人的身體割成許多塊。
譬如:~刑(即“凌遲”)。千刀萬~。
[1] 

音韻參考

[ 廣 韻 ]:古瓦切,上35馬,,假合二上麻見
[ 國 語 ]:guǎ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古瓦切,音寡。《説文》剔人肉,置其骨也。《集韻》亦作剮。《韻會》或作叧。 [2] 

説文解字

【卷四】【冎部】冎
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頭隆骨也。凡冎之屬皆從冎。古瓦切

説文解字注

(冎)剔人肉置其骨也。剔當作𩮜。解也。其周禮膊之、焚之、辜之之㓝與。列子曰。炎人之國。其親戚死。冎其肉而棄之。刀部無剔字。冎俗作剮。象形。頭隆骨也。隆豐大也。説此字為象形者、謂上大下小象骨之隆起也。古瓦切。十七部。口部咼以為聲。凡冎之屬皆從冎。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