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騰越起義

鎖定
騰越起義,是雲南辛亥革命之“首義”,為推翻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立了首功,對雲南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 
名    稱
騰越起義
發生時間
1911年10月27日
地    點
雲南騰衝
參戰方
起義軍 清兵
結    果
短期性的勝利後被袁世凱的民國政府瓦解
主要指揮官
張文光
戰役過程
騰越起義前,昆明黃毓英已經得到張文光相約九月初六起義,“東西聯合,以便兩方並進”的密信。九月初七,黃毓英與蔡鍔唐繼堯等在唐宅密謀。黃毓英告知了騰越已經於前一日起義的消息,並説:“今事機已急,諸公若不見許,英請獨任之。”得知這一消息,“眾大駭,議遂決”。九月初九晚八時,時任清軍駐昆第七十三標第三營排長的黃毓英打響了昆明“重九起義”的第一槍,擊斃了反對起義的隊官唐元良。黃毓英實踐了先前與張文光約定的“弟任滇省,兄任滇西,弟起點,兄應之;兄舉義,弟應之”的盟約,昆明“重九起義”一舉成功。
若按照孫中山革命方略之規定,雲南辛亥革命建立的政權應以騰越起義的領導人為主,其他地區起義的領導人為賓。但這極不現實,也不可能被省軍政府接受。對於這種現實,張文光心知肚明,並從避免雲南戰亂、戕害生命的大義出發,主動撤軍永昌,等候省軍政府調處。從這個角度看,張文光等騰越起義領袖是理性的。但在嚴重缺乏政治文明的中國曆朝歷代政治史中,這種理性未必會有好結果。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再次證明了這個殘酷的規律。
騰軍於十月十八日主動撤回永昌後,騰省之間只要各自派出代表,即可商辦善後之策。可是,省軍政府卻不顧孫中山“以起義之先後,為主賓之從屬”的規定,以正統自居,任命李根源為第二師長,總統迤西陸防各軍,率大軍西上,借調解騰榆衝突為名,行鎮壓瓦解騰軍之實。
十月二十七日,李根源率師抵大理。十一月十二日,李根源致電相關主要將領,提出瓦解騰越起義軍的八項“會議條件”。騰越起義軍領導人不計首義之功,全盤接受了這些條件。壬子年二月初一,李根源率省軍二千人進駐騰越。軍事上,解散了騰越義軍;政治上,滇第一軍都督府被撤銷,由省軍政府設官置吏,委任原清朝四川鹽運使趙藩為道西巡按使,兼騰越道尹,而張文光則被調離騰越,前往大理,擔任協都督兼大理提督。 [1] 
張文光就職後,處處受到猜忌排擠,於民國二年(1913年)五月,憤然棄職歸田。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雖然隱退了,但在騰越威望尚存。而這,竟給他帶來了滅頂之災。臘月十九日,張文光被刺殺於騰越硫磺塘温泉。
不久,陳雲龍被北洋軍閥段其瑞以殺其門生張桐為罪名殺害於北京。騰越起義的另外一位重要領導人刀安仁的命運更奇、更冤,他先被自己的起義同志誣陷,再被當時的軍政府勾結南京臨時政府秘密逮捕,先被冤囚於南京,後囚於北京。經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營救出獄,但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不久病逝。三位主要領導人中,只有劉輔國遁隱林泉以避禍,得以善終。騰越起義軍隨之瓦解,整個起義的真相也在袁世凱主政下的國民政府和雲南軍政府故意“去革命化”的有關歷史論述中被故意抹黑、遮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