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駱越國

鎖定
學術界公認,駱越古國 的範圍北起廣西紅水河流域,西起雲貴高原東南部,東至廣東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島和越南的紅河流域。駱越文化的源頭和中心在中國,主體部分也在中國。這個中心和最早的國都就在武鳴。從歷史文獻記載的情況來看,駱越人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貴州西南部及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駱越因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生產方式,創造了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由於地處中原與華南、西南往來的交匯處,長期的多民族雜居、交流與融合,其文化亦具有多元色彩。其中最能體現駱越文化自身發展特點的是這一地區的青銅文化。 [1]  清人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説:“今邕州與思明府憑祥縣接界入交趾海,皆駱越也。”
根據《史記·南越列傳》載:“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里。”當代部分學者認為“西甌”、“駱”均是壯族等民族先民的一部分,因而認定西甌人曾建有“西甌越國”、駱人曾建有“駱越國”。 [1] 
中文名
駱越國
史載1
《史記·南越列傳》
史載2
《交州外域記》
史載3
《後漢書·郡國志五》

駱越國歷史沿革

根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之一,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説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裏,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注:“越駱Daex Roeg,國名。駱越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我國南方的古老的方國,駱越文化對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駱越人是夏、商、周乃至漢代生活在廣西的古代族羣,是現代壯族、侗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的先民。 [1] 
《舊唐書·地理志》説:邕州宣化縣(今南寧)“驩水在縣北,本牂牁河,俗呼鬱林江,即駱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駱越地也。”唐代邕州治所在今南寧,領宣化、武緣、晉興、朗寧、橫山五縣,相當於今廣西桂西南和桂西北;首縣宣化就是今南寧,“驩水在縣北”,就是指在宣化縣即南寧北,當是今之右江。也就是説驩水就是右江,即駱越水。駱越水當以居住駱越人而得名。
明人歐大任《百越先賢志》自序中説:“牂牁西下,邕雍綏建,故駱越地也。”對照《舊唐書·地理志》邕州條,驩水即牂牁河,也叫鬱林江,亦即駱越水,又名温水。而順這條河下的邕雍綏建各地都是駱越地。邕即邕州,已如前述,即南寧一帶;綏即綏寧縣,治所在今賓陽縣黎塘鎮安城村;都在鬱江上游地區。
清人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説:“今邕州與思明府憑祥縣接界入交趾海,皆駱越也。”
從2005年5月始,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多次組織專家學者對環大明山地區民族歷史文化遺址進行普查與研究,先後出版了《神奇大明山》、《大明山龍母揭秘》、《駱越古國曆史文化研究》、《大明山駱越養生》等多部論著。結合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研究分析,專家們一致認為:大明山南麓地區是百越民族駱越的重要發祥地,是駱越古國最早的都城所在地。
2007年12月,自治區文化廳、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聯合舉辦“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百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美國越南的專家、學者70餘人,學者提出,廣西存在兩個古都即西甌、駱越,其一是武鳴馬頭一帶,其二可能在羅城,這些都有考古發掘作為佐證。

駱越國地域特點

1986年發掘武鳴馬頭鎮西周至春秋墓羣和安等秧戰國墓羣,廣西西部地區的青銅文化逐漸顯露出來。韋仁義在總結武鳴馬頭這兩羣先秦墓時,已把它們定為駱越人的墓地。他認為,馬頭先秦墓葬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1,墓穴排列整齊、集中而有序,説明是一處受着一種觀念制約的公共墓地;
2,墓室方向絕大多數東西向,在436座墓中有322座為東西向,佔總墓數的74%,而且絕大多數頭向東,南北向的墓很少,即使是南北向的墓也偏向東,表現了強烈的方向意識;
3,墓葬形制都是狹長小型豎穴土坑,墓坑寬度極少超過90釐米的,一般在60~70釐米之間,長寬之比往往都在4∶1以上,有的達7∶1,墓壙顯得特別狹窄;
4,元龍坡西周春秋墓有用火燒烤墓坑之俗,燒烤部位,有的在墓底,有的在墓壁,有的是填土,有的僅燒烤其中的局部;
5,隨葬品先經打碎或拆散,然後散放在填土中及墓底;
6,隨葬品少,但富有地域特色。隨葬品的組合一般是實用青銅兵器、生產工具、生活日用陶器或玉石器。陶器盛行圜底器,少見圈足器和平底器,沒有三足器,器表打磨光潔,無紋飾或僅飾繩紋。
參考資料
  • 1.    駱越古國  .廣州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網站[引用日期2017-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