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駘(讀dài或tái),漢語二級字 [5]  ,部首是馬,本義指劣馬,後引申為庸才。 [1]  [4] 
中文名
拼    音
dài、tái
五    筆
CGCK 
倉    頡
NMIR
筆    順
55154251
簡體部首
部外筆畫
5
總筆畫
8
出    處
《莊子·天下》
統一漢字
U+9A80
UniCode
CJK
四角號碼
73160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駘tái
⒈ 劣馬,亦喻庸才:駑駘。羸駘。 [4] 
⒉ 馬銜脱落:“馬駘其銜,四牡橫奔” [2] 
基本詞義
◎ 駘dài
〈形〉
(1) 疲鈍 [fatigued]。如:駘駘(疲鈍的樣子)
(2) 舒緩放蕩。常作“駘蕩” [relaxed and dissipated]
舞絲千丈颺晴光,駘青春無際。——宋· 趙善扛《燭影搖紅》
(3) 另見 tái
常用詞組
駘蕩
基本詞義
◎ 駘 tái
〈名〉
(1) (形聲。從馬,台聲。本義:劣馬) [4] 
(2) 同本義 [inferior horse]
駘,駑馬。——《廣韻》
(3) 又如:駑駘(劣馬。比喻低下的庸才)
(4) 比喻庸才 [mediocre person]
驅奔效駕,先輟於羸駘。——庾信《代人乞致仕表》
(5) 用同“鮐”。“駘背”即鮐背,老壽 [longevity]。如:駘背(因年老而駝背);駘佗(駝背)
詞性變化
◎ 駘tái
〈動〉
(1) 馬嚼子脱落 [fall off]
駘,馬銜脱也。——《説文》
(2) 踐踏 [stamp]
兵相駘藉。——《史記·天官書》
更相駘藉。——《後漢書·馮衍傳》
(3) 又如:駘藉(踐踏) [4] 
(4) 另見 dài

古籍釋義

唐韻》徒哀切《集韻》《韻會》《正韻》堂來切,𠀤音台。《玉篇》駑馬銜脱也。《崔寔政論》馬駘其銜。
駘蕩,曠遠也。
地名。《左傳·昭九年》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注》駘在始平武功縣。
《哀六年》遷孺子於駘。《注》駘,齊邑。《釋文》他才反。
徒來反。
神名。《韻會》金天氏子曰晞,生允格台駘。
人名。《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王駘
五音集韻》土來切,音胎。義同。
《廣韻》徒亥切《集韻》《正韻》蕩亥切,𠀤音待。《玉篇》駘蕩,廣大意。
正字通》春色舒放曰駘蕩。
《廣韻》疲也,鈍也。
類篇》駘騱,馬不進也。
《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焉,曰哀駘它。《音義》駘音殆。李雲:哀駘,醜貌。它,其名也。
與跆同。《史記·天官書》兵相駘籍。《前漢書》作跆。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