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馴養

(將野生動物在人工控制條件下進行的過程)

鎖定
莫里文章中説,狗被馴化的實質是一種“社會關係”,這種“社會關係”在人埋葬狗的行為中得以清楚體現。他聲稱,自己的研究結果為人類最早什麼時候開始養狗提供了最有力證據。有此得出結論,狗可能最早於距今約1.4萬年前被人類馴化 [1] 
中文名
馴養
詞    義
飼養並使其順服
屬    性
社會關係
對    象
多種多樣
詞    性
動詞
定    義
將野生動物在人工控制條件下進行的過程

馴養釋義

詞目:馴養
拼音:xùn yǎng
詞義飼養並使其順服。(馴養就是對野生動物逐步家養的過程,比如狗是由狼馴養的、雞是由野雞馴養的及豬是由野豬馴養的等)
詳細解釋
1. 飼養野生動物使逐漸馴服
《魏書·術藝傳·劉靈助》:“ 靈助馴養大鳥,稱為己瑞,妄説圖讖,言劉氏 當王。”《新唐書·西域傳下·師子國》:“ 師子,能馴養師子,因以名國。” 秦牧 《藝海拾貝·菊花與金魚》:“世界各國的人民,有的馴養金絲雀。”
2. 指馴服。
元稹 《訓別緻用》詩:“君今虎在匣,我亦鷹就羈,馴養保性命,安能奮殊姿。”
3. 安撫。
《宋書·蔡興宗傳》:“況安都外據強地,密邇邊關,考之國計,尤宜馴養。”

馴養示例

例如狗的祖先是狼,後被人類馴化成家畜,這為科學界的共識。美國堪薩斯大學的考古學家達西·莫里利用考古學方法得出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用遺傳學手段來研究狗的馴化並不妥當。他在提前出版的2月號《考古學雜誌》上撰文説,只有當人類開始埋葬自己的“密友”時,才是狗被馴化的真正標誌。莫里對大量考古文獻進行梳理後,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共發現了50餘處早期人類“葬狗”遺址。他的研究結果顯示,已知最早的“葬狗”行為出現在距今1.4萬年前左右,地點是在如今的德國境內。莫里還發現,1萬多年來,世界各地的“葬狗”方式不盡相同。除了讓狗單獨下葬或使狗與狗葬在一起外,一些地方流行讓死亡的人抱着狗合葬。在如今的以色列境內甚至發掘出龐大的古代“狗公墓”,其中1000多條狗每條都被葬在單個墓穴中,而且狗尾都被卷往腿的方向。

馴養馴養使大腦變小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古生物學家Ana Balcarcel和同事用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掃描了歐洲各地博物館收藏的13個歐洲野牛的頭骨、317頭牛和公牛的頭骨,它們代表了來自世界各地的71個不同品種。研究人員利用掃描結果計算出野生牛與家養牛的平均大腦大小相對於身體大小的比值。根據其他被馴化動物的模式,他們發現被馴化的動物的大腦比野生祖先的小25%(馴養綜合症 [2]  )。
Balcarcel又比較了“野生、鬥牛、寵物牛、肉牛和奶牛”後發現:鬥牛的大腦大小几乎和野生野牛一樣大。與人類接觸較少的公園牛(寵物牛),大腦也相對較大。但肉牛的大腦要小得多,奶牛的大腦是所有牛中最小的。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家Erin Hecht説,這項新研究在理解馴化如何影響動物大腦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