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曉源

鎖定
馮曉源,男,漢族,1956年8月出生於上海,浙江寧波人,教授,博士,中共黨員。
曾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1] 
中文名
馮曉源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寧波
出生日期
1956年8月
畢業院校
上海第一醫學院,上海醫科大學
職    業
復旦大學副校長
學    位
博士

馮曉源人物經歷

1982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醫學系,獲醫學學士學位,其後在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華山醫院放射科工作。
馮曉源 馮曉源
1989年上海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
1996年晉升為教授。
1988-1997年,先後在美國舊金山醫學中心,瑞典隆德大學醫院、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醫學院做訪問學者。
曾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黨委書記、放射科主任;上海醫學院院長、影像醫學系主任;。
2006年當選中共復旦大學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
2011年4月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1] 
2015年7月,卸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2] 

馮曉源學術兼職

衞生部大型醫學影像裝備專家組成員;
中華放射學會中青年委員兼外事秘書;
上海放射學會主任委員;
上海生物工程學會理事;
上海生物工程學會放射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誌》責任主編、《中華放射學雜誌》、《中國醫學影像技術雜誌》、 《臨牀放射學雜誌》、《實用放射學雜誌》和《上海醫學》編委。
北美放射學會(RSNA)會員,
中國-奧地利放射學會中方代表,
亞洲大洋洲放射學會中方代表。
在2011年10月14日晚召開的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十三屆委員會選舉會議和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上,馮曉源當選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十三屆委員會主任委員。

馮曉源成就榮譽

1988年獲衞生部和中華醫學會第三次全國中青年醫學學術交流會三等獎
1990年獲全國CT用户大會論文二等獎;
1991年獲國務院和國家教委頒發的“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1995年獲衞生部屬學校“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先進個人獎;
1988年在美國舊金山(UCSF、RIL)學習MRI技術,1992年在瑞典隆德大學醫院放射科進修,1994年在美國UCLA醫學中心和愛荷華大學醫院學習UFCT技術。
1997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醫院放射科進修,在醫學、教育、科研和醫院管理方面均具有很深造詣,取得優秀成績。
1998年入選上海市衞生系統“百人計劃”。

馮曉源發表著作

歷年來發表和參與發表論文100餘篇,主編學術著作4本,參加編寫學術著作8本,主編和副主編研究生、本科生教材2本。獲得過華藏獎、復旦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獎等。

馮曉源學術專長

影像學新技術的應用(如CT、MRI、DR和EBIS);對神經系統和腹部病變的診斷較為擅長,主持多項國家級、部市級科研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動態增強MRI評價心肌再灌注的研究》,《腦功能成像評價腦皮層運動功能重組的研究》。

馮曉源研究方向

影像新技術在臨牀上的應用和神經系統及腹部病變的影像診斷。在國內較早開展磁共振研究的專家之一,在國內率先開展磁共振腦功能研究,在腦血管病的早期診斷研究中取得成果,《超急性腦梗死的功能性磁共振研究》獲得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多次主辦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如1999年中華放射學會年會、亞大神經和頭頸部放射學年會(AOCNHNR)、上海國際影像醫學研討會等。

馮曉源人才培養

已畢業和在讀博士生20人,碩士生10人。作為負責人連續12年成功舉辦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影像醫學新理論與新技術學習班》和《中樞神經系統影像學新進展學習班》,培養國內影像專業人才近800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