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家升

(語言學家、歷史學家)

鎖定
馮家升(1904——1970),字伯平,男,滿族,山西孝義石像村人。美國歸僑。山西早期的中共黨員之一,享譽國內外的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 [1] 
本    名
馮家升
伯平
出生地
山西省孝義市石像村
出生日期
1904年(光緒三十年)8月16日
逝世日期
1970年4月4日

馮家升生平經歷

1921年,馮家升考入汾陽銘義中學。受進步師生影響,經常秘密閲讀《嚮導》、《中國青年》等進步刊物,萌生革命思想,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後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中共黨員。1926年5月,擔任中共銘義中學支部書記兼中共汾陽地委候補委員。
馮家升 馮家升
銘義中學畢業後,馮家升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1934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而後,先後在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東北大學擔任講師,並在北平研究院歷史研究會任名譽編輯。
1935年,著名學者顧頡剛發起研究歷史地理的學術社團“禹貢學會”,並同譚其驤創辦《禹貢》半月刊。譚去雲南講學後,《禹貢》即由馮家升與顧頡剛一起合辦。不到3年,《禹貢》聲名大振,譽滿國內外史地學界。
1939年,馮家升應邀赴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工作。他利用條件之便,博覽羣書,苦心鑽研。期間,曾任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深入印地安人居住區,調查該民族的歷史沿革、民俗風情和生活狀況。共在美國工作、生活了8年。1947年回國,就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研究員。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馮家升隨即被聘任為中國考古研究所研究員。1952年調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教授。1958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民族研究所,馮家升調任二級研究員,兼民族社會歷史研究室副主任。
1959年5月,根據中蘇兩國科學院的合作研究計劃,馮家升參加蘇聯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組織的中亞調查隊,赴蘇聯的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哈薩克、土庫曼5個加盟共和國和卡拉卡爾帕克自治共和國,進行考察調查。回國後,他發表了《中亞調查三月記略》。1964年,馮家升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還參加中印邊界劃分和新疆劃界勘定工作。
1970年春,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其中,歷代西北地區的圖幅部分由馮家升主編。重任在肩,他全力以赴。翻閲大量中外文獻典籍,對圖稿進行細緻認真審核考訂。心力交瘁,心臟病復發,於當年4月4日逝世在工作崗位上。
馮家升是成就卓著的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他精通英、法、日、俄等語言,對回鶻文、突厥文有深入的研究,並有論著問世。他在遼金史、東北地區古代史、火藥史、維吾爾史研究方面,有相當高的造詣。

馮家升主要著作

著作頗多,主要有:《遼史研究與遼史初校》、《遼史源流考》、《遼代宗教》,與美國學者合著《遼代社會史》、《火藥的發明與西傳》、《關於中國火藥之西傳》等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