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騰

(《三國志・戰略版》中的角色)

鎖定
馬騰是手遊《三國志・戰略版》中的一名武將。
馬騰為羣陣營、5星級武將,設計來源於涼州軍閥的首領之一馬騰。 [1] 
中文名
馬騰
外文名
Ma Teng
性    別
登場作品
《三國志・戰略版》
陣    營
星    級
5
統    御
5

馬騰背景故事

涼州軍閥的首領之一。馬超、馬休、馬鐵之父。響應曹操號召討伐董卓的諸侯之一。參與了董承暗殺曹操的計劃,因事蹟敗露而逃往西涼。在赤壁之戰後,曹操計劃殺馬騰以絕後患。馬騰明知曹操的計謀卻依然進京,與黃奎共謀討伐曹操,卻以失敗告終。同行的馬休、馬鐵也一同被殺;未加入董卓討伐軍,與韓遂等人共同在朝廷之外保持獨立勢力。進京後成為衞尉,但是受馬超的叛亂連累而被處死。 [1] 

馬騰能力設定

馬騰兵種適性

名稱
級別
騎兵
S
盾兵
C
弓兵
B
槍兵
C
器械
C
參考資料 [1] 

馬騰武將戰法

類型
名稱
介紹
自帶戰法
西涼鐵騎
將騎兵進階為橫行天下的西涼鐵騎:戰鬥前3回合,提高己方全體12.5%會心幾率(觸發時兵刃傷害提高100%);若馬騰統領,則提高會心幾率受速度影響。
拆解戰法
西涼鐵騎
將騎兵進階為橫行天下的西涼鐵騎:戰鬥前3回合,提高己方全體12.5%會心幾率(觸發時兵刃傷害提高100%);若馬騰統領,則提高會心幾率受速度影響。
參考資料 [1] 

馬騰玩法分析

馬騰陣容搭配

  • 緣分組合:關羽+趙雲+馬超
組合輸出強勁,關羽、馬超、趙雲都有不俗的輸出能力,以攻代守,配合關羽的控制抑制敵軍輸出。組合會激活緣分“五虎上將”主將獲得8%的會心,加上趙雲搭配的西涼鐵騎,全體會心會進一步提升,主將會心幾率將會達到30%,這會讓關羽的輸出更加給力。並且3個武將的騎兵都是S級適性。 [2] 
  • 後期組合:曹操+黃忠+甘寧
曹操可以給副將增加傷害,黃忠和甘寧自身能增加高額的會心幾率,在曹操配上西涼鐵騎後會心幾率疊加,黃忠會心最高可達47%,甘寧會心最高可達72%。高額的會心幾率和曹操的增傷搭配在一起,當發動輸出戰法時將會打出高的輸出傷害。 [2] 
  • 後期組合:孫權+呂布+太史慈
組合具備一定的爆發性,呂布與太史慈一個三連擊,一個二連擊可以同時發揮突擊戰法和羣攻狀態的效果。孫權則可以依靠穩定的多次普通攻擊來獲得多種狀態,當獲得破陣和必中狀態時就能打出高額的傷害。三人都具備強力的爆發性輸出,再給呂布配備上西涼鐵騎後三人獲得會心屬性,輸出將會更加多。 [2] 

馬騰戰法分析

西涼鐵騎
分析:馬騰的自帶戰法主要用於騎兵兵種,最好搭配S級騎兵適性的輸出武將。在戰鬥時全體獲得會心屬性後輸出會更加強力,滿級的西涼鐵騎會心幾率可以達到22%,這個加成算是非常高的了,如果配一些爆發型的輸出武將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噢。不過建議主公直接拆解戰法給其他武將配備,收益遠比上陣要高,並不適合上陣。 [2] 

馬騰戰法推薦

  • 所向披靡:1回合準備,對敵軍全體造成兵刃傷害。(強力的羣攻戰法)
  • 破陣催堅:1回合準備,對敵軍2人造成兵刃傷害,並使其統率、智力屬性降低持續2回合。(帶輸出的減防戰法)
  • 鋒矢陣:使己方主將造成的傷害提升,受到的傷害提升。使己方副將造成的傷害降低,受到的傷害降低。(輔助友軍)
注:除了這些還可以選擇“不辱使命”、“落鳳”等戰法。 [2] 

馬騰玩家評價

馬騰是一位輸出武將。在屬性成長上,馬騰擁有不錯的武力屬性成長,搭配馬騰可以進階騎兵兵種讓騎兵部隊更加強力。在兵種上馬騰有一種S級兵種適性,推薦使用騎兵出戰。(遊民星空評 [2] 

馬騰彩蛋花絮

原型故事
卻説騰字壽成,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父名肅,字子碩,桓帝時為天水蘭幹縣尉;後失官流落隴西,與羌人雜處,遂娶羌女生騰。騰身長八尺。體貌雄異,稟性温良,人多敬之。靈帝末年,羌人多叛,騰招募民兵破之。初平中年,因討賊有功,拜徵西將軍,與鎮西將軍韓遂為弟兄。當日奉詔,乃與長子馬超商議曰:“吾自與董承受衣帶詔以來,與劉玄德約共討賊,不幸董承已死,玄德屢敗;我又僻處西涼,未能協助玄德。今聞玄德已得荊州,我正欲展昔日之志,而曹操反來召我,當是如何?”馬超曰:“操奉天子之命以召父親。今若不往,彼必以逆命責我矣。當乘其來召,竟往京師,於中取事,則昔日之志可展也。”馬騰兄子馬岱諫曰:“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超曰:“兒願盡起西涼之兵,隨父親殺入許昌,為天下除害,有何不可?”騰曰:“汝自統羌兵保守西涼,只教次子馬休、馬鐵並侄馬岱隨我同往。曹操見有汝在西涼,又有韓遂相助,諒不敢加害於我也。”超曰:“父親欲往,切不可輕入京師。當隨機應變,觀其動靜。”騰曰:“吾自有處,不必多慮。”於是馬騰乃引西涼兵五千,先教馬休、馬鐵為前部,留馬岱在後接應,迤邐望許昌而來。離許昌二十里,屯住軍馬。(源自《三國演義》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