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駿

(中國科學院院士、腫瘤學專家)

鎖定
馬駿,男,漢族,1963年8月出生,湖南省長沙人,中共黨員,腫瘤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主任、常務副院長、首席鼻咽癌專家、主任醫師,廣州市鼻咽癌多學科臨牀診治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2] 
馬駿於1980年畢業於株洲市第二中學,並考入湖南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4]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湖南醫學院本科畢業後到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就職,兩年後又考取中山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 [10]  ;1990年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獲腫瘤學專業碩士學位;2000年5月至2002年5月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接受博士後訓練 [15]  ;201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16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14]  ;2023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3] 
馬駿主要從事鼻咽癌的臨牀診治工作,圍繞提高鼻咽癌療效開展了系列研究。 [1] 
中文名
馬駿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3年8月
畢業院校
中山醫科大學
職    業
醫生、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中國-美國臨牀腫瘤學會鼻咽癌臨牀診治國際指南》
主要成就
202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3] 

馬駿人物經歷

馬駿 馬駿
1963年8月,馬駿出生。 [1] 
1978年,就讀於株洲市第二中學高79班。
1980年,畢業於株洲市第二中學,並考入湖南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4]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湖南醫學院本科畢業後到廣州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就職,兩年後又考取了當時的中山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師從閔華慶教授。 [10] 
1990年,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獲腫瘤學專業碩士學位。 [15] 
2000年,到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接受博士後訓練。 [10] 
2002年,從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回國,入職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26] 
201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2016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14] 
2023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3] 

馬駿主要成就

馬駿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馬駿聚焦高發於中國的鼻咽癌(佔全球病例47%),針對全身微小轉移灶是引起鼻咽癌轉移復發的根源,開展甄別與清除全身微小轉移灶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吉西他濱聯合順鉑(GP)全身化學治療(化療)可重塑以B細胞為核心的抗腫瘤免疫,有效清除全身微小轉移灶”的“增效”理論,制定了“先GP全身化療,後局部放射治療(放療)”的新策略,提高了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同時,提出“採用臨牀分期聯合miRNA分子標籤,甄別出發生微小轉移灶的低危患者,可降低治療強度”的“減毒”理論,制定了“豁免化療及縮小放療範圍”的新方案,顯著減少化療、放療的毒副反應,改善了生活質量。 [2] 
  • 學術報告
截至2023年11月,馬駿應邀在國外腫瘤學大會做報告20次。 [2] 
  • 學術專著
據2023年12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官網,馬駿曾受邀主編首部英文專著《Nasopharyngeal Cancer - A Practical Guide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Springer出版,2021)。 [2] 
  • 國際指南
據2023年12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官網,馬駿曾受美國臨牀腫瘤協會(ASCO)邀請,作為主席牽頭制定了《中國-美國臨牀腫瘤學會鼻咽癌臨牀診治國際指南》(J Clin Oncol,2021,高被引),指導了全球的臨牀實踐;該指南系腫瘤領域首部由中國學者和學術組織領銜制定的國際指南。 [2] 
  • 學術論文
截至2022年10月,馬駿以通訊作者發表SCI論著230餘篇,包括NEJM、Lancet(2篇)、JAMA 、BMJ 、Lancet Oncology(5篇)、JCO(3篇)、JAMA Oncology(2篇)等。 [14] 
截至2023年11月,馬駿作為最後/唯一通訊作者在國際醫學刊物如N Engl J Med、Lancet(2篇)、JAMA、BMJ(2篇)、Nat Med、Lancet Oncol(5篇)、J Clin Oncol等發表論文140餘篇,其中14篇IF>50,總正面他引6900餘次,14篇入選ESI 1%高被引論文,2篇入選1‰熱點論文。 [2]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22年10月,馬駿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獲評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項、中國科協生命科技十大進展2項。 [4]  [14] 
時間
項目名稱
獎項名稱
獲獎名單
1997年
鼻咽癌新分期的研究
1996年度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閔華慶、洪明晃、馬駿、張恩羆、曾其祥、張錦明、張鋒 [45] 
1997年
鼻咽癌新分期的研究
1996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閔華慶、洪明晃、馬駿、張恩羆、曾其祥、張錦明、張鋒 [45] 
1997年
鼻咽癌新分期的研究
1996年度廣東省醫藥衞生科技進步二等獎
閔華慶、洪明晃、馬駿、張恩羆、曾其祥、張錦明、張鋒 [45] 
2000年
鼻咽癌'92分期和治療研究
199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閔華慶、洪明晃、郭翔、張恩羆、馬駿、羅偉、張萬團、錢朝南 [44] 
2000年
鼻咽癌'92分期和治療研究
1999年度廣東省醫藥衞生科技進步一等獎
閔華慶、洪明晃、郭翔、張恩羆、馬駿、羅偉、張萬團、錢朝南 [44] 
2001年2月
鼻咽癌防治系列研究
200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閔華慶、洪明晃、黃騰波、汪慧民、張恩羆、郭翔、馬駿、錢朝南、羅偉、錢劍揚 [38-39] 
2007年12月
以影像學為基礎的鼻咽癌綜合治療研究
2007年度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馬駿、羅偉、孫穎、麥海強、唐玲瓏、毛燕萍、劉立志、李立、郭穎、洪明晃、劉孟忠、崔念基、閔華慶 [19] 
2008年2月
基於現代影像技術的鼻咽癌綜合治療研究
2007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馬駿、羅偉、孫穎、麥海強、唐玲瓏、毛燕萍、劉立志、李立、郭穎、洪明晃、劉孟忠、崔念基、閔華慶 [17] 
2008年5月
基於現代影像技術的鼻咽癌綜合治療研究
2007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馬駿 [18] 
2010年1月
基於現代影像學技術的鼻咽癌綜合治療研究及臨牀應用
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馬駿、羅偉、孫穎、麥海強、唐玲瓏、李立、洪明晃、劉孟忠、崔念基、閔華慶 [16] 
2012年12月
鼻咽癌放化綜合治療及個體化治療基礎的研究
201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馬駿、陳磊、柳娜 [22-23] 
2015年1月
鼻咽癌個體化治療研究與應用
2014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馬駿、趙充、麥海強、張力、盧泰祥、李宇紅、謝方雲、胡偉漢、劉孟忠、孫穎、柳娜、陳磊、唐玲瓏、毛燕萍、周冠羣 [40-41] 
2015年1月
鼻咽癌個體化治療研究與應用
2014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馬駿、趙充、麥海強、張力、盧泰祥、李宇紅、謝方雲、胡偉漢、劉孟忠、孫穎、柳娜、陳磊、唐玲瓏、毛燕萍、周冠羣 [42] 
2015年2月
鼻咽癌個體化治療研究與應用
2014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馬駿、趙充、麥海強、張力、盧泰祥、李宇紅、謝方雲、胡偉漢、劉孟忠、孫穎、柳娜、陳磊、唐玲瓏、毛燕萍、周冠羣 [43] 
2016年1月
鼻咽癌診療關鍵策略研究與應用
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馬駿、趙充、麥海強、張力、盧泰祥、李宇紅、謝方雲、胡偉漢、劉孟忠、孫穎 [20] 
2020年1月
鼻咽癌“吉西他濱+順鉑”新方案前沿技術研究
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馬駿 [31-32] 
2020年1月
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療效的新方案
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馬駿 [30] 
2020年1月
鼻咽癌“吉西他濱+順鉑”新方案前沿技術研究
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
馬駿 [32] 
2021年3月
鼻咽癌精準診療方案的建立與應用
202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馬駿、孫穎、柳娜、曹素梅、謝方雲、張媛、李文斐、陳磊、黎映琴、唐玲瓏、季明芳、莫浩元、毛燕萍、劉需、陳雨沛 [36] 
2022年1月
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療效的高效低毒治療新模式
2021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馬駿 [29] 
2022年3月
鼻咽癌綜合診療方案的創立與臨牀應用
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一等獎
馬駿、孫穎、柳娜、張媛、陳雨沛、劉需、唐玲瓏、李文斐、黎映琴、陳磊、謝方雲、莫浩元、郭蕊、周冠羣、杜曉京 [24-25] 
2023年11月
鼻咽癌個體化診療方案的創立與推廣應用
2022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醫學科學技術一等獎
馬駿、孫穎、唐玲瓏、柳娜、張媛、陳雨沛、李文斐、毛燕萍、劉需、陳磊、梁曉雨、莫浩元、徐騁、林麗、呂佳蔚 [34] 

馬駿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2003年至2022年11月,馬駿已培養博士研究生32名、碩士研究生15名。 [37] 
截至2023年11月,馬駿指導的多名研究生成為國家高層次人才,如“長江特聘”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和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 [2] 
  • 團隊建設
截至2023年11月,馬駿所率領的團隊先後獲評“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及“教育部創新團隊”。 [2] 

馬駿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獎項
授予方
2009年
廣東省第十屆丁穎科技獎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1年4月28日
2009—2010年度“衞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 [14] 
2011年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傑出教授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 [2] 
2013年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3年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2013年
廣東省“百名南粵傑出人才”
/ [14] 
2013年
第十屆吳階平醫學研究獎-保羅·楊森藥學研究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14年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 [14] 
2015年
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人社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 [2] 
2017年9月22日
首屆國之名醫·優秀風範
人民日報社人民網、健康時報社 [21] 
2019年3月15日
2018年度廣東省“突出貢獻”獎
廣東省人民政府 [12] 
2019年9月
中國臨牀腫瘤學會年度成就獎
中國臨牀腫瘤學會 [32] 
2019年9月
最具價值藥物臨牀試驗方案設計獎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蘇州工業園區 [33] 
2019年
The Best of ASCO
美國臨牀腫瘤協會(ASCO) [32] 
2020年9月16日
第四屆國之名醫·卓越建樹
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 [35] 
2020年10月27日
2020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 [5] 
2023年2月17日
2022年度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醫學醫藥獎
何梁何利基金 [6]  [28] 
2023年11月18日
2023年度第十六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談家楨臨牀醫學獎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獎勵委員會 [7] 
2023年11月22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 [3] 
/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傑出校友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10] 

馬駿社會任職

時間
職務
2018年
美國臨牀腫瘤學會全體大會評審委員 [11] 
2020年11月
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13] 
2021年9月25日
中國臨牀腫瘤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 [8]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種醫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
第八屆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生命醫學部委員 [1] 
/
Cancer Communications執行編委 [9] 
/
中國-美國臨牀腫瘤協會(CSCO-ASCO)鼻咽癌臨牀診治指南委員會聯合主席及牽頭人 [1] 
/
中國臨牀腫瘤學會(CSCO)鼻咽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
中國抗癌協會(CACA)鼻咽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
廣東省醫學會放射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
/
國家外專局/教育部“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項目負責人 [2] 
/
中國腫瘤臨牀》特約審稿專家及撰稿人
/
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評審專家 [15] 

馬駿人物評價

馬駿是中國有重要國際影響的鼻咽癌治療專家。 [27]  (上海市浦東新區委員會宣傳部評)
中國大多數腫瘤的診療主要參考國外的權威指南,但在鼻咽癌診療領域,“國際標準”卻是由中國學者領銜制定的,馬駿正是“領跑者”之一,是中國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鼻咽癌診治專家和研究型醫生。 [4]  (株洲新聞網評)

馬駿人物影響

截至2018年7月,馬駿團隊共有16項研究成果被寫入美國教科書《放射腫瘤學原理與實踐》。6項研究成果被美國、歐洲和加拿大的指南採納,在全世界推廣應用。其中,國際上的癌症治療指南——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絡(NCCN)指南——共採納了15項來自中國大陸的研究,其中鼻咽癌4項,肺癌3項,肝癌3項,食道癌、淋巴瘤各2項,白血病1項。鼻咽癌的4項研究均來自馬駿團隊的研究成果。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