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王堆體

鎖定
馬王堆體指在馬王堆漢墓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字體,其中包括《易經》、《老子》、《黃帝四經》、《戰國縱橫家書》、《養生方》等秦末初學術與方術文獻,其中《易》與《老子》都與今本有較大的區別,被認為是這些書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傳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術文獻有助於瞭解漢初的占卜星相醫術房中術等內容。帛書的字體接近於漢隸,而別具一格
中文名
馬王堆體
性    質
帛書字體
出    處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體主要特點

在馬王堆帛書中,出現了以隸書筆意書寫篆書的字體。其基本保持篆書的字體結構,但較篆書為靈活。其書寫時代大多在秦始皇廿五年之後,可以説反映了當時書寫字體從篆書轉為隸書的情形。 馬王堆帛書中亦有用古隸書寫的文獻,比如《刑德》《戰國縱橫家書》《春秋事語》及《陰陽五行》乙篇等等。時代大約在漢初。然而馬王堆帛書中亦已經出現用漢隸抄寫的書籍。這表明隸書的規範化在西漢初期就已經完成。這類帛書中,《刑德》乙篇有“孝惠元”(前194)的紀年,表示成書年代大約在前194年左右。

馬王堆體藝術價值

2003年6月,在深圳市博物館舉行的一場書法作品拍賣會上,深圳書法家吳巍的一幅由240個字組成的書法長卷《桃園行》被人以108萬元人民幣的“天價”買走。據悉,這幅書法的字體是根據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和簡書研練出的“馬王堆體”。20世紀70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土了數千件珍貴文物後,深圳書法家吳巍就潛心研究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和簡書藝術作品,研練出一種新書法,即似篆非篆、似隸非隸、篆律相間的“馬王堆書法”。這種“馬王堆書法”屬秦、漢篆、隸書過渡時期的蜕變體,已經失傳2000多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