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

鎖定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英語:Marco Fidel Suárez,西班牙語:Marco Fidel Suárez)(1855年4月23日——1927年4月3日)哥倫比亞作家、政治家、總統。蘇亞雷斯1855年出生於安蒂奧基亞省貝略的一個貧寒家庭,後前往家鄉的初級中學和麥德林神學院學習,1876年畢業於麥德林神學院,1879年加入哥倫比亞保守黨,1880年~1884年在哥倫比亞語言學院學習並任教,1888年進入羅薩里奧大學學習國際法,1891年~1895年擔任外交部長,1898年~1900年任公共教育部長,1911年~1912年再次擔任公共教育部長,1913年任外交部顧問委員會委員,1914年當選為參議員,1914年~1917年再次擔任外交部長,1918年當選為哥倫比亞總統,1921年辭職,辭職後一度遭到指控,1925年被認定無罪,1926年~1927年第三次任外交部長,1926年9月再次當選為參議員,1927年在波哥大逝世。
中文名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
外文名
Marco Fidel Suárez
國    籍
哥倫比亞
民    族
白人
出生日期
1855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
1927年4月3日
畢業院校
麥德林神學院哥倫比亞語言學院 羅薩里奧大學
職    務
作家、語言學家、政治家
代表作品
《盧西亞諾的夢境》《榮譽和恥辱》
出生地
新格拉納達共和國 安蒂奧基亞省 貝略
信    仰
羅馬天主教
主要成就
擔任哥倫比亞總統
提出“看北方星行事”的外交政策
任內建立哥倫比亞空軍
政    黨
哥倫比亞保守黨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早年經歷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1855年4月23日出生於新格拉納達共和國安蒂奧基亞省的貝略,他是一個私生子,蘇亞雷斯的父親何塞·馬里亞·巴里恩託斯是當地富翁,母親羅薩莉亞·蘇亞雷斯是一個洗衣工。巴里恩託斯拒絕承認蘇亞雷斯是自己的孩子,因此蘇亞雷斯只得歸母親羅薩莉亞·蘇亞雷斯撫養,蘇亞雷斯也由此跟了母姓。 [1]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1887年)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1887年)
蘇亞雷斯早年家境貧寒,他6歲時妹妹索蕾達出生,一家三口相依為命,他的母親沒有錢供他上當地的公立小學, [2]  他只能悄悄的站在教室外邊學習從課堂上聽來的知識。一段時間過後,蘇亞雷斯已經能夠在教室內其他學生沒人應答教師提問時大聲的回答出課堂上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這引起了課堂上教師的注意,教師允許他不必支付任何費用到進入課堂上課。蘇亞雷斯1869年從貝略的公立小學畢業,1872年他在華金·布斯塔曼特神父的幫助下前往貝略市的初級中學和麥德林神學院學習,1876年蘇亞雷斯從麥德林神學院畢業, [3]  但他畢業後並沒有成為一名牧師,而是返回家鄉的學校擔任教師。 [2]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從政經歷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
1879年,蘇亞雷斯加入哥倫比亞保守黨並表示反對哥倫比亞自由黨政府,1880年~1884年蘇亞雷斯以學生的身份在哥倫比亞語言學院學習, [2]  但他同時擔任該學院的教師,任教期間研究並教授管理學,1881年蘇亞雷斯被哥倫比亞語言學院授予“安德烈斯·貝略”獎,以表彰他對哥倫比亞西班牙語文學的貢獻。1884年西班牙皇家學院承認了蘇亞雷斯所獲得的成就。 [3]  蘇亞雷斯從語言學院畢業後,進入到了社會上層。 [4] 
蘇亞雷斯1885年開始在外交部高級秘書處任職,期間他經常表明自己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立場,1888年前往羅薩里奧大學學習並開始研究國際法,1891年3月10日~1895年8月15日擔任外交部長,1896年起開始刻苦鑽研人文學科和政治學,1898年8月7日~1900年7月31日擔任公共教育部長,1902年起開始在哥倫比亞歷史學院任職,研究歷史,這期間,蘇亞雷斯收到了親生父親的來信,並與他離別已久的親生父親相認。1911年11月23日~1912年2月12日蘇亞雷斯再次擔任公共教育部長,1913年任外交部顧問委員會委員,1914年7月當選為參議員,1914年8月7日~1917年10月29日第二次擔任外交部長,期間他參與哥倫比亞同美國關於《湯姆森—烏魯蒂亞條約》內容的談判工作和1916年同厄瓜多爾的邊界劃定工作。 [3]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總統生涯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當選總統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
1917年10月29日,蘇亞雷斯辭去了外交部長職務,開始積極準備總統競選,當年他當選為保守黨領袖,蘇亞雷斯1918年2月作為保守黨候選人蔘加總統競選,在選舉中,他獲得216595張選票(佔總票數的53.2%),擊敗同為保守黨人的對手吉列爾莫·巴倫西亞(獲得166498票,佔40.9%)和自由黨候選人何塞·馬里亞·隆巴納(獲得24041張選票,佔5.9%),成功當選為哥倫比亞總統,當年8月7日正式就職。 [2]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為政舉措

蘇亞雷斯總統和他的內閣成員 蘇亞雷斯總統和他的內閣成員
蘇亞雷斯在總統任期內,熱心於公共事業,重視發展石油工業、交通郵電事業,鋪建太平洋鐵路,建設布埃納文圖拉港口,修建無線電報站,發展航運服務業,1919年政府藉助德國的技術力量和資本,在巴蘭基亞建立斯卡德塔航空公司,這是哥倫比亞國內第一家航空公司,哥倫比亞成為南美洲第一個建立航空運輸業務的國家,巴蘭基亞也成為拉丁美洲的第一個航空港。政府創建全國獸醫學校推動農牧業發展,並通過勞工立法。蘇亞雷斯總統重視軍隊的建設,1919年8月7日,他在出席紀念博亞卡戰役100週年的軍事遊行當中發現許多士兵沒有合適的軍裝和武器,於是在這之後政府訂製了大量的武器和軍裝,1920年,蘇亞雷斯總統根據第126號法令,決定建立一個新軍種——空軍。1920年在託利馬省聖路易斯莊園創建“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空軍學院”,聘請法國瑞士德國美國的軍事顧問培訓空軍急需的駕駛員。 [1] 
1920年10月,蘇亞雷斯總統頒佈第33號法令,將前總統拉斐爾·努涅斯創作的描寫哥倫比亞獨立戰爭史詩的歌曲《啊!永不褪色的光榮》(又稱作《啊!永不朽的光榮》)定為哥倫比亞國歌。 [1] 
紀念博亞卡戰役100週年時的蘇亞雷斯 紀念博亞卡戰役100週年時的蘇亞雷斯
在外交方面,蘇亞雷斯總統考慮到美國的實力,深感美國的威力,認為哥倫比亞不可能收復巴拿馬,他提出著名的“看北方星行事”的政策。根據西蒙·玻利瓦爾的聯合思想,強調拉美國家特別是安第斯地區國家的團結,而對北方年輕的大國(美國),應實行向其傾斜的政策。外交上實行追隨美國的政策,並友好解決同厄瓜多爾和秘魯的邊界糾紛。羅馬教皇本篤十五世應蘇亞雷斯總統邀請,出席1919年8月7日在波哥大舉行的紀念博亞卡戰役100週年的軍事遊行,1920年蘇亞雷斯同厄瓜多爾總統阿爾弗雷多·巴克裏索·莫雷諾共同在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邊境豎立起了一塊紀念兩國友好關係的紀念碑。1921年他接受美國參議院對《湯姆森—烏魯蒂亞條約》中致歉之詞的修改,批准了該條約,同時承認巴拿馬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1]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離職之後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
由於蘇亞雷斯總統在1921年接受美國參議院對《湯姆森—烏魯蒂亞條約》中致歉之詞的修改,批准了這個條約,從而遭到哥倫比亞國內部分人士的反對,當年11月9日蘇亞雷斯向參議院遞交辭呈,兩天後正式辭去總統職務,將職位交給豪爾赫·奧爾金·馬利亞里諾,12月24日,蘇亞雷斯因在任期內批准《湯姆森—烏魯蒂亞條約》而遭到了指控,他在被指控時積極為自己辯護,1925年2月他當選為參議院外交諮詢委員會成員,11月14日,眾議院宣佈蘇亞雷斯無罪。蘇亞雷斯1926年8月7日~1927年1月12日第三次擔任外交部長,1926年9月25日重新當選當選為參議員,1927年4月3日在波哥大逝世,享年71歲。 [3]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家庭成員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
蘇亞雷斯1895年同伊莎貝爾·奧蘭蒂亞·博爾達結婚,兩人共有1子1女,女兒瑪麗亞·安東尼婭·蘇亞雷斯·奧蘭蒂亞出生於1897年。兒子加夫列爾·蘇亞雷斯·奧蘭蒂亞出生於1899年,加夫列爾1918年在紐約求學時因感染西班牙大流感而去世。 [5] 
蘇亞雷斯的父親何塞·馬里亞·巴里恩託斯於1910年去世,巴里恩託斯去世前曾給蘇亞雷斯寫信並與蘇亞雷斯見面,蘇亞雷斯的母親羅薩莉亞·蘇亞雷斯和妻子伊莎貝爾·奧蘭蒂亞·博爾達同在1918年蘇亞雷斯當選為總統那一年去世。 [5] 
蘇亞雷斯總統的女兒瑪麗亞·安東尼婭·蘇亞雷斯·奧蘭蒂亞後來與羅伯託·莫拉萊斯·奧拉亞結婚並生有4個子女。 [3] 

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紀念和影響

印有蘇亞雷斯總統肖像的郵票 印有蘇亞雷斯總統肖像的郵票
蘇亞雷斯作為哥倫比亞國內擁有廣泛影響力的語言學家、哲學家和作家。他的作品對西班牙語文學做出很大貢獻,蘇亞雷斯在1922年為自己辯護時的演講《榮譽和恥辱》在哥倫比亞國內轟動一時,他的作品《盧西亞諾的夢境》(1926年),筆風清純,勾畫出了一個理想的哥倫比亞。對哥倫比亞後世文學具有很大影響。 [1] 
他曾提出著名的“看北方星行事”的政策。強調拉美國家特別是安第斯地區國家需要團結並對北方年輕的大國(美國)應實行向其傾斜的政策。蘇亞雷斯這一外交主張成為哥倫比亞的外交方針。 [1] 
蘇亞雷斯總統的塑像 蘇亞雷斯總統的塑像
1959年,哥倫比亞導演伊諾克·羅爾丹曾拍攝了一部關於蘇亞雷斯總統人生經歷的電影,後來,哥倫比亞國內的多所大學出版了多部關於蘇亞雷斯總統的傳記和關於他的政策的著作。蘇亞雷斯總統在安蒂奧基亞省貝略的故居也被改造成了博物館,用於展示其使用過的物品和相關的照片。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