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爾克·杜甘

鎖定
馬爾克·杜甘,法國作家,1957年5月3日生於塞爾加爾。專業為政治學金融學,在金融業和航空運輸業擔任過各種職務,後從事寫作。
中文名
馬爾克·杜甘
國    籍
法國
出生日期
1957年5月3日
職    業
文學 作家
出生地
塞爾加爾
代表作品
《軍官病房》

馬爾克·杜甘個人作品

《致中國讀者》
《英國戰役》 [2] 

馬爾克·杜甘寫作花絮

《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國》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故事。法國青年加爾米埃不由自主地介入了這場戰爭,逐漸成為出色的情報員,使盟軍得以擊沉德國的潛水艇,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那些德國水兵和他一樣,都有各自的家庭和愛情,他們其實也是法西斯統治的受害者。小説通過一個普通人的冒險生涯和感情經歷,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反映了戰爭的荒誕,體現了人類對和平、愛情和幸福生活的嚮往,是法國反戰文學中一部風格獨特的傑作。 [2] 
杜甘先生所寫的《致中國讀者》裏,説明這部作品是根據他的舅舅的事蹟寫成的。他認為是時勢造英雄,勇氣不是天生的,他的舅舅在二戰期間從事秘密的情報工作,是當時最傑出也最隱秘的英雄,但並非生來就勇敢非凡,而是在嚴酷的環境中經受鍛鍊的結果。正因為如此,他才寫出了這部現實主義的小説,主人公加爾米埃具有人性的弱點,並非完美的英雄人物,但他顯示出一個普通人的善良和真誠,倒令人覺得更加真實可信。
杜甘先生坦言在二戰期間,像他舅舅這樣真正的抵抗分子只有百分之一,而投機分子卻為數眾多,他們起初向德國人妥協,與他們合作,直到戰爭的最後一刻,才見風使舵地轉變態度。這些合作分子在戰後以抵抗運動的英雄自居,其中有些人一直是頭面人物。因此合作分子在法國一向是個不便觸及的敏感問題,在法蘭西學士院等名流薈萃的機構裏,《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國》理所當然地引起了爭議,這也許是它無緣法國文學獎的原因。
與合作分子們相反,真正的抵抗分子在戰爭中浴血犧牲,在戰後卻甘於清貧,默默無聞。他的舅舅從未出示自己的勳章,在名利面前退避三舍,以至於被人們視為“一無所長的人”。杜甘先生是他撫養長大的,但是直到他需要住院而去查閲檔案的時候,才知道他曾經立過赫赫戰功。《致中國讀者》寫到舅舅最後因腦溢血倒在大街上,人們在他的口袋裏發現了一張飛往中國的機票,因為他一直夢想着這個遼闊的國家,認為中國是世界的未來。我作為小説的譯者,曾以為這是杜甘先生在得知獲獎之後才虛構的情節,但他莊重地回答説這是事實。在領獎後致的答詞中,他動情地感謝中方授予他的這個獎項,使他能夠在將近40年後實現他舅舅的遺願,完成這次他們都極為嚮往的旅行。 [2] 
杜甘先生指出,在單調平庸的日常生活裏,我們都會把真實的個性隱藏起來,只把自己想像的人格表現給別人看。一個民族只有在最苦難的時期,每個人才會在事件的旋渦中扔掉面具,顯示出他的本性,像一個連自己都不認識的陌生人那樣暴露無遺。抵抗運動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它的真相在法國的社會環境裏幾乎已經被人遺忘。小説描寫法國解放後由合作分子掌權,加爾米埃這個真正的英雄,為了投身於抵抗運動曾假裝死去,勝利後竟被認為已經死了,以至於連户口都報不上,這就是法國社會現實的反映。《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國》實際上是在為抵抗運動正名,力圖分清大是大非,充分顯示出杜甘先生的凜然正氣和一個正義作家的良知,這也正是授予他最佳小説獎的重要原因。 [2] 
杜甘先生認為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以前的文壇上充滿生氣,作家們之間經常在藝術方面進行爭論和探討,所以能創作出風格獨特的作品。自從新小説派在20世紀60年代末衰落之後,老一輩的優秀作家先後去世,法國文壇上不再有任何文學思潮和流派,代之而起的只是派別之爭。在創作方面,許多作家喜歡獵奇,編造一些女郎變母豬之類的故事,或者用寫性和暴露隱私等來迎合讀者的趣味。有些作家只喜歡描寫自己,或者寫自己小圈子裏幾個人的雞毛蒜皮的事情,他們沒有任何抱負或理想,只是為了功利而創作,寫出來的東西與社會沒有任何關係,不能説明任何問題,毫無創造性和意義可言,所謂的暢銷書平庸之極。杜甘先生在旅行時經常要隨身帶上幾本書,但是不帶法國當代的小説,因為它們不值一讀。 [2] 
法國當代文學處於沒落的狀態,前景十分暗淡,出版社和作者的共同目的只是為了賺錢,包括杜拉斯這樣的老作家也是如此。杜甘先生認為包括龔古爾獎在內的許多重要的文學獎,其實大多是出版社之間的交易,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幕後活動,出版者、作者和評委往往沆瀣一氣,或者乾脆就是同一個人。他覺得只有置身於局外的法國文學專家們的評獎才是最公正的,所以他特別珍視在中國榮獲的最佳小説獎,認為這是他獲得的最有價值的獎項之一。
杜甘先生最欣賞的作家是紀德、塞利納和加繆,他們都是法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最有個性、風格最為獨特的作家。和他們一樣,他的創作是面向大眾的,他認為文學的本質在於能夠打動人,作品首先要讓人看懂,看不懂的東西是不可能感動人的。因此他運用的語言大多是口語,非常簡潔,雖然翻譯成對應的中文並不容易,但是法國的老百姓一看就懂,而且幽默風趣。其次是作家要關注社會,關注現實,不能只寫自己的私事,所以他的小説雖然形式通俗,卻包含着對歷史負責的深刻內容。至於風靡一時的文藝理論,他表示並不瞭解,那是大學裏上課用的東西。 [2] 
杜甘先生對國際大事也非常關注,他對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所作所為不以為然,認為它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都給世界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俄羅斯的變化太急劇了,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他認為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的崛起和繁榮特別令人感到欣慰,因為一個國家的當務之急不是空喊自由和民主,而是首先要保證大家都有飯吃,中國在穩定的基礎上改革發展,走的道路比較穩妥。他的見解不僅充分顯示了他對中國的友好態度,而且表明他對世界的形勢有着清醒的認識。 [2] 

馬爾克·杜甘人物成就

埃德加的詛咒 埃德加的詛咒
第一部小説《軍官病房》,1998年上拉泰斯出版社出版,獲得了18項文學獎,其中有書商獎、尼米埃獎和雙猴獎,並在德國、英國、美國和中國翻譯出版。著名導演弗朗索瓦·杜貝隆將其改編為電影,該片入圍第54屆戛納電影節,並榮獲法國最高電影獎——愷撒獎的兩個獎項。繼《英國戰役》(2000)之後,他的第三部小説《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國》由伽利瑪出版社出版,是2002年度法國最受矚目的小説之一。 [2]  “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説·2002”評選活動憑藉《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國》獲得此獎。 [1] 

馬爾克·杜甘人物評價

他的創作是面向大眾的,他運用的語言大多是口語,非常簡潔,幽默風趣。作品關注社會,關注現實。他的小説雖然形式通俗,卻包含着對歷史負責的深刻內容。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