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氏文通

(198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

鎖定
《馬氏文通》是198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 [1] 
中文名
馬氏文通
作    者
馬建忠
出版時間
1983年9月1日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028073

馬氏文通內容簡介

《馬氏文通》出版已經有八十多年了,可還是值得一讀。它是我國第一部講語法的書,研究中國語法學史的人當然非讀不可。可是我説值得一讀不是這個意思,我不是把它當作考古學標本向讀者推薦的。我推薦它是因為我們還可以從它學到些東西。
首先,《文通》收集了大量的古漢語例句,大約有七千到八千句。比它後出來的講古漢語語法的書好像還沒有一本里邊的例句有它的多。這些例句裏邊有不少,作者沒有作出令人滿意的分析,就是現在也仍然缺乏令人滿意的分析。但是《文通》把它們擺了出來,而後出的書,包括我自己的,卻把它們藏起來了。也許,為了教學的方便,不能不這樣做,但是對於這門科學的進步,這種做法顯然是不足取的。
其次,《文通》的作者不以分類和舉例為滿足,他要嘗試指出其中的規律。例如,疑問代詞作賓語,位置在動詞之前;否定句裏代詞作賓語,位置在動詞之前;都是《文通》系統地論述的。又如吾、我、予、餘用法的異同,爾、汝、若、而用法的異同,作者都儘可能加以分辨。有時連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也不放過,例如他説:“吾、我、予之為偏次也,概無之字為間,而餘字有之,故特表之。”儘管這些規律不見得概括得很周到,這種精神是令人欽佩的。
又其次,作者不願意把自己侷限在嚴格意義的語法範圍之內,常常要涉及修辭。例如他説:“偏正兩次之間,之字參否無常。惟語欲其偶,便於口誦,故偏正兩奇,合之為偶者,則不參之字。凡正次欲求醒目者,概參之字。”又如:“樊噲傳,《史記》雲:‘東攻秦軍於屍,南攻秦軍於犨’,《漢書》雲:‘東攻秦軍屍鄉,南攻秦軍於犨。’曰‘屍’曰‘犨’,兩地名皆單字,皆加於字以足之;至‘屍鄉’,則雙字矣,不加於字者,殆為此耶?”又如:“凡外動字之轉詞記其行之所賴用者,則介以以字。置先動字者常也,蓋必有所賴用而後其行乃發,故先之。《孟子·盡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諸句,其轉詞皆介以字。又若《盡心上》:‘附之以韓魏之家’……諸句,轉詞介以以字置於止詞之後者,蓋止詞概為代字,而轉詞又皆長於止詞,句意未絶耳。”又如:“《孟子·滕文公下》:‘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於義當雲‘梓匠輪輿之志……’,用其字,所以緩其氣也。”這樣的話,全書很多。語法和修辭是鄰近的學科。把語法和修辭分開,有利於科學的發展;把語法和修辭打通,有利於作文的教學。後者是中國的古老傳統,也是晚近許多學者所倡導,在這件事情上,《文通》可算是有承先啓後之功。
《馬氏文通》也有它的缺點。比如,它用“字”表示漢字和語詞兩個意義,它把皆、眾、具、悉、徧、都、鹹都歸入代詞,等等。這些都容易看出來,也可以不算大毛病。對讀者説來,主要缺點有兩個。一,《文通》分析句子成分,既有“起詞、止詞、表詞、轉詞”這一套,又有“主次、賓次、偏次、同次”這一套,體系殊欠分明,論述自難清晰。第二,“句”和“讀”轇轕不清,雖經何容(《中國文法論》作者)爬梳,其間仍多疑義,只要細讀卷一和卷十所列整段文字所加句、讀,就知道這個問題還遠遠沒有鬧清楚。
至於書中取例不分時代,論述自然籠統,那當然是不夠科學。可要是想到在《文通》問世八十多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在這方面也還沒有比它前進多少,那末,我們就更應該多要求自己而少責備《文通》的作者了。 [1] 

馬氏文通圖書目錄

重印《馬氏文通》序(呂叔湘)
後序
例言
正名卷之一
實字卷之二
名字二之一
代字二之二
指名代字二之三
接讀代字二之四
詢問代字二之五
指示代字二之六
實字卷之三
主次三之一
偏次三之二
賓次三之三
同次三之四
靜字三之五
滋靜三之六
表詞三之七
論比三之八
實字卷之四
外動字四之一
受動字四之二
內動字四之三
同動助動字四之四
無屬動字四之五
實字卷之五
動字假借五之一
動字辨音五之二
動字相承五之三
散動諸式五之四
實字卷之六
狀字諸用六之一
狀字假借六之二
狀字諸式六之三
狀字別義六之四
自記
虛字卷之七
介字
之字之用七之一
於字之用七之二
以字之用七之三
與字之用七之四
為字之用七之五
由用微自諸字七之六
虛字卷之八
提起連字八之一
承接連字八之二
承接連字八之三
轉捩連字八之四
推拓連字八之五
虛字卷之九
傳信助字九之一
傳信助字九之二
傳信助字九之三
傳信助字九之四
傳疑助字九之五
合助助字九之六
嘆字九之七
論句讀卷之十
詞語索引
編輯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