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棘

(中藥)

鎖定
馬棘,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um.的根或地上部分。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表,散瘀消積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肺熱咳嗽,燒燙傷,疔瘡,毒蛇咬傷,瘰癧,跌打損傷,食積腹脹。
中文學名
馬棘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豆目
豆科
木藍屬
馬棘
採收時間
在播種後的第2年8-9月收穫
毒    性
無毒《四川中藥志》
貯    藏
無毒《四川中藥志》

馬棘別名

野槐樹、山皂角、鐵皂角、山綠豆、一味藥、紫花料梢、野綠豆、馬料梢、夜閉草、綠豆柴、苦處喜、豆瓣木

馬棘入藥部位

根或地上部分。

馬棘性味

味苦、澀,性平。

馬棘功效

清熱解表,散瘀消積。

馬棘主治

風熱感冒,肺熱咳嗽,燒燙傷,疔瘡,毒蛇咬傷,瘰癧,跌打損傷,食積腹脹。

馬棘相關配伍

1.治風熱感冒:苦處喜20-30g,水煎服。《彝藥志》)
2.治肺炎高熱:苦處喜20-30g,臭靈丹20g,生石膏25g,野韭菜根15g,土黃柏20g,黃連15g。水煎服。《彝藥志》)
3.治燒燙傷:苦處喜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或搗汁外搽,也可用幹品研末,調陳醋搽患處。(《彝藥志》)
4.治癢子初起,結核硬塊:一味藥15-30g,配馬桑根、何首烏燉豬肉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
5.治跌打損傷:馬棘葉搗爛,敷患處。又方:(馬棘)莖3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6.治食積:馬棘根15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7.治哮喘:馬棘鮮根60g。煮瘦豬肉食。(《湖南藥物志》)
8.治疔瘡:馬棘鮮根(去黑皮)煎服。並用鮮根洗淨,加白糖搗爛敷患處。《天目山藥用植物誌》)
9.治毒蛇咬傷:馬棘鮮根磨汁塗敷。(《天目山藥用植物誌》)
10.治瘧疾:馬棘根內皮研粉。每次1.5-3g,發作前2h開水送服,連服2-3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馬棘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幹品或炒炭存性研末,調敷。

馬棘炮製

採集加工:在播種後的第2年8-9月收穫,選晴天,離地面10cm處,割下地上部分,曬乾即成,以後可每年收割1次。其根宜在秋後採收,切段,曬乾或鮮用。

馬棘形態特徵

馬棘,又名狼牙草、野藍枝子(四川)。小灌木,高1-3m。莖多分枝,幼枝灰褐色,有稜,被丁字毛。葉互生;葉柄長1-1.5cm,被平貼丁字毛;托葉小,狹三角形,長約1mm,早落;奇數羽狀複葉,小葉7-11片,葉片橢圓形、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2.5cm,先端圓或微凹,有小尖頭,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兩面有白色丁字毛。總狀花序長3-11cm,花密集;花萼鐘形,外被白色和棕色平貼丁字毛,萼筒生1-2mm,萼齒不等長,與萼筒近等長或略長;蝶形花淡紅色或紫紅色,旗瓣倒闊卵形,長4.5-6.5mm,先端螺殼狀,翼瓣基部有耳狀附屬物,龍骨瓣距長約1mm,基部具耳;雄蕊10,二體。莢果線狀圓柱形,長2.5-4(-5.5)cm,先端漸尖,幼時密被短丁字毛,種子間有橫隔,僅在橫隔上有紫紅色斑點。種子橢圓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馬棘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1300m處的山坡林緣及灌木叢中。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馬棘相關論述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性温,味苦、澀,無毒。”
《湖南藥物志》:“味澀,葉微苦。”
《彝藥志》:“性寒,味苦。”
《浙江藥用植物志》:“苦、澀,平。”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利水消脹。”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癢子,小兒食積飽脹,涼寒咳嗽,食停及痔瘡。”
《天目山藥用植物誌》:“治瘰癧,寒咳,小兒食積,痔瘡。”
《湖南藥物志》:“散結消瘀,平喘,消積。治跌打損傷。”
《浙江藥用植物志》:“清熱解毒。主治扁桃體炎、瘧疾、疔瘡癰腫。”
《彝藥志》:“活血祛瘀,消腫散結。治風熱感冒,肺炎高熱,扁桃體炎,頸淋巴結核,疔瘡,毒蛇咬傷,燒燙傷。”

馬棘附註

《中藥大辭典》記載:同屬植物浙江木藍I.parkesii Craib 的藥效與馬棘相同,浙江木藍又稱廣東木藍,生於疏林下或灌叢中,在我省北部地區及浙江、廣西有分佈。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廣東中藥志》編輯委員會編著 .《廣東中藥志 第2卷》: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