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底驛組

鎖定
湘、桂、黔三省(區)前寒武紀工作組,1962年命名於沅陵馬底驛。 紫紅色粉砂質板岩、絹雲板巖、含灰巖條帶或灰巖團塊之板岩夾灰綠色板岩粉砂岩。下與橫路衝組、上與通塔灣組均為整合接觸。分佈於湖南、四川。
中文名
馬底驛組
外文名
Madiyi Fm
別    名
紅砂溪組
沙坪組(段)
地層單位編碼
06-43-0104
地層地質年代
Pt3
階代碼
Qb
地區代碼
51

目錄

馬底驛組命名

湖南地質局湘、黔、桂前寒武系地層工作組1962年命名,1974年《中南地區區域地層表》正式發表。命名剖面為湖南沅陵縣馬底驛村南。

馬底驛組沿革

1936年王曉青等在益陽縣西南(現屬桃江縣)的板溪村命名“板溪系”。1958年湖南413隊發現板溪系中有不整面,並將該面以上的地層稱板溪羣。1962年黔、湘、桂前寒武系地層工作組將不整合面以上地層稱為上板溪羣,進而劃分了地層分區,其中北區的板溪羣,分別建立了馬底驛組和五強溪組。其時代均屬新元古界。(有人主張五強溪組和馬底驛組均系震旦系)。

馬底驛組特徵

馬底驛組層型

選層型 湖南芷江縣漁溪口馬底驛組實測剖面。湖南區測隊,1974,1∶20萬芷江幅區調報告。

馬底驛組構成

底部為不整合於冷家溪羣之上的紫紅色及少量灰白色厚層塊狀變質砂礫岩、含礫砂岩、石英粗粒砂岩等粗碎屑岩為主,向上變為紫紅色及少量灰綠色的中—厚層淺變質中一細粒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及砂質板岩、板岩等。 上述岩石組成厚度不等的韻律,向上細碎屑岩及泥質逐漸增多,在韻律中出現的次數越加頻繁。頂部與五強溪組灰色砂礫岩呈假整合接觸。其沉積特徵屬陸棚—陸坡過渡的沉積相組合。本組厚約200m。 [1] 

馬底驛組含微古植物

Orygmatosphaeridium exile, O. Rubiginosum, Leiopsophosphaera solida, Asperatopsophospaera bavlensis, A. Umishanensis, Trachysphaeridium cultum。

馬底驛組備考

編撰者 :王自強
作者1 :王曉青
年份1 :1936
系名: 新元古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