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在田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

鎖定
馬在田(1930年10月4日—2011年6月5日),男,遼寧法庫人,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 
1957年馬在田從蘇聯列寧格勒礦業學院地球物理系畢業後回國,歷任華北石油會戰指揮部研究隊隊長、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質調查處研究隊隊長、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方法室主任等職;1985年調入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工作,先後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圖書館館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2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1年6月5日逝世,享年81歲 [2] 
馬在田在反射地震學方法方面提出過許多獨創性的原理和技術,對發展中國地震勘探事業具有重要作用 [3] 
中文名
馬在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遼寧法庫
出生日期
1930年10月04日
逝世日期
2011年06月05日
畢業院校
前蘇聯列寧格勒礦物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地震成像技術》
主要成就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信    仰
共產主義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馬在田人物生平

馬在田
馬在田(6張)
1930年10月4日,馬在田出生於遼寧法庫。
1950年,從東北實驗學校(現遼寧省實驗中學)高中畢業,並考入東北大學建築系。
1952年,經國家選派赴蘇聯列寧格勒礦業學院留學,轉學地球物理勘探。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從蘇聯列寧格勒礦物學院地球物理系畢業,並獲得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師學位 [2] 
1957年—1960年,在地質部和石油部聯合地球物理研究隊工作。主要是對華北100萬平方公里新區的地球物理方法和資料進行綜合研究,任該隊技術員。
1960年—1961年,在石油部華北石油勘探處地球物理研究隊工作任隊長,工程師。
1961年—1964年,在石油部華東石油勘探局研究所任地球物理研究隊隊長,工程師。
1964年—1965年,在勝利油田地質研究所從事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任地震工作方法專題組組長。
1965年—1973年,在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調處任大隊技術負責人及研究隊隊長。
1973年—1985年,在石油部物探局計算中心、研究院任方法程序研究室主任、院科研工作負責人和高級工程師,從事地震勘探資料計算機處理方法和程序的工作。
1974年—1975年,以技術驗收組副組長(技術負責)身份到法國CGG和ELF公司引進中國當時最大的計算機進口設備CYBER720系統(硬、軟件)。
1975年—1985年,領導專題組從事地震處理方法,地震偏移方法等研究,承擔有“六五”國家科技攻關“三維地震勘探方法研究”,任負責人。
1984年—1987年,兼任山東海洋學院地質系研究生導師 [4] 
1985年,調入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工作,先後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圖書館館長等職 [5]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09年9月28日,慶祝馬在田院士從事地球物理工作55週年暨地球物理與環境學術報告會在學校綜合樓10樓報告廳舉行。
2011年6月5日上午9時47分,在上海中山醫院逝世,享年81歲 [6] 

馬在田主要成就

馬在田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馬在田於20世紀50—60年代提出以“突出地震反射標準層方法”為代表的一系列地震方法,為華北盆地迅速找到油田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70年代領導和參與創建中國大型計算機地震勘探數據處理系統的工作。20世紀80年代着重地震偏移成像和三維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在偏移成像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20世紀90年代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地震波傳播與波場成像”,在深度偏移方法和多分量地震數據處理新理論與新技術方面取得進展 [3] 
1960年代,馬在田在華北石油勘探會戰期間,提出了有別於發現大慶油田的“解放波形”、“突出標準地震反射層”的地震勘探方法,成為當時華北-渤海灣地區公認的地震勘探標誌性成果。1961年,根據地震構造圖確定了勝利油田發現井——華8井,在此基礎上又確定了新鑽探井位,於1962年9月23日打出了日產千噸級的油井。
1970年代,馬在田主持中國首個地震勘探數據處理軟件系統的研發。1973年,石油工業部地球物理勘探局成立計算中心,馬在田負責領導地震資料處理系統的研發,自主研發出的地震處理系統處理出了第一條國產“爭氣地震剖面”。
1980年代初期,馬在田瞄準當時勘探地球物理國際前沿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高階方程分裂偏移方法 [1] 
  • 學術論著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17.08
《菲涅爾體地震層析成像理論與應用研究》
劉玉柱,馬在田著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9.09
《學海回眸》
馬在田著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12
《大辭海天文學·地球科學卷》
馬在田等卷主編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05
《計算地球物理學概論》
馬在田等編著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1989.12
《三維地震勘探方法》
馬在田編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1989.08
《地震成像技術有限差分法偏移》
馬在田著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1984.10
《波動方程偏移引論》
M.T. Taner,N.S. Neidell著;馬在田譯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1983.05
《地震偏移波場外推法聲波成像》
A.J. Berkhout著;馬在田,張叔倫譯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1978.11
《全國勘探地球物理學術會專題報告地震數字處理的進展與展望:兼論地震訊息的利用波動方程在地震資料處理中的應用》
馬在田編寫
石油工業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
1963.12
《地震時距曲線解釋》
(蘇)保格達諾夫著;馬在田譯
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19年12月同濟大學網站顯示,馬在田先後獲得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和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二等獎 [7]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90年度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1年度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度
波動方程法地震偏移成像的理論與應用
第四屆陳嘉庚獎(地球科學獎)(第一完成者) [4] 
1992年度
專著《地震成像技術》
第六屆國家科技著作一等獎

馬在田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馬在田説,讀書也好,搞研究也好,最基本的概念、最基礎的東西一定要紮實,其他是次要的。現在談創新,沒有自學能力談何創新,都靠別人來灌輸是創不了新的。他也常説,國家必須要有一批能夠領軍的人,才能使中國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 [8] 
  • 學科建設
馬在田領導並建立了同濟大學地球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推動並形成了產學研結合、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學研究特色 [5] 
  • 指導學生
馬在田在擔任石油工業部地球物理勘探局計算中心方法程序室主任期間,培養了中國第一批石油工業界使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的地球物理人才,打破了發達國家在大型計算機地震數字處理技術上的封鎖 [6] 
截至2011年6月,馬在田在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培養了一百多名研究生,很多已成為大學、科研院所以及中國國內外企業的優秀人才 [6] 

馬在田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1年7月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91年9月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1991年
人民教師獎章

1991年
上海市勞動模範

1991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科學院 [3] 
1992年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92年8月29日
首屆上海市科技功臣
1994年
上海市高教精英

1995年
全國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馬在田社會任職

馬在田先後擔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地球物理學報》等多種期刊編委;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石油學會物探專業委員會顧問;上海市地球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榮譽會員;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SEG)會員;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學、青島海洋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兼職教授;東北大學名譽董事 [7] 

馬在田人物評價

馬在田為中國油氣資源勘探和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7] (同濟大學評)
馬在田在反射地震學方法方面提出過許多獨創性的原理和技術,對發展中國地震勘探事業具有重要作用。他意志堅強,樂觀向上,即使在重病期間,仍念念不忘中國油氣勘探事業的發展,並親自組織大型前瞻性科技攻關項目;他謙和寬厚,樂於助人育人,關心年輕一代的成長 [8] (新華網評)
馬在田很早便有意識地在學校推動形成產學研結合、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學研究特色,他為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科的發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6] (中國新聞網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