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克思故居

鎖定
馬克思故居位於德國古城特里爾市布呂肯街10 號,是一座灰白色的3層樓房,淡黃的粉牆、棕色的門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是當時德國萊茵地區的典型建築,始建於1727 年。1818 年,馬克思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律師租用了這所房子。同年5 月5 日,馬克思誕生在這裏。當年,樓上是馬克思一家的住室,樓下是律師事務所。馬克思一家在這裏住了一年半時間。
中文名
馬克思故居
位    置
德國古城特里爾市布呂肯街
類    別
景點
建立時間
1727

馬克思故居周邊環境

馬克思故居地理位置

卡爾·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
摩澤爾河是德意志的母親河,位於德國西部邊境。座落於河畔的小城:特里爾城,它的名字是從上古時代當地部落稱呼演變而來的。這個舉世聞名的小城市:因為它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它比羅馬城早建1300多年,歷經戰爭風雲,於公元287年才成為西羅馬的首都。 [1] 

馬克思故居特里爾歷史

德國萊-法州的特里爾(Trier)坐落在狹長的摩澤爾河谷盆地中,是德國最古老的市鎮,已有2000年的歷史,現有人口十萬。
特里爾還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甚至曾經是東羅馬帝國(康斯坦丁二世紀)的首都!公元前16年,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將這裏建成後方重鎮,這一年就是特里爾的開始。羅馬帝國時期是特里爾的黃金時代,至今遺蹟尚存,特里爾也因此是德國現存古羅馬時代遺蹟最多的城市。
因此這裏有不少羅馬帝國的古蹟.羅馬時期的城門(特里爾人把它稱為大黑門)依然在那裏迎來送往,古樸的羅馬式大教堂在德國堪稱罕見(你在歐洲看見的多半是哥特式巴洛克式教堂),可惜有一位公爵先生當初要表示自己的信仰堅定,把自己的巴洛克-洛可可式宮殿跟這個教堂蓋在了一起,搞得不倫不類。古羅馬康斯坦丁大帝被人説成荒淫場的浴宮雖然只剩下了斷坦殘壁,但僅地下那迷宮般的當初奴隸們燒火燒浴湯的通道,就令人歎為觀止。特里爾往西30公里左右,便是盧森堡。
特里爾城外環繞着青山綠水,山坡上種滿了葡萄,自然風景優美。城內教堂林立,還有歷代羅馬皇帝下令修建的豪華宮殿、大浴池、氣勢恢弘的競技場和十幾里長的城垣。身處這些古蹟之中,好象依稀觸摸到古代先人的脈搏,不得不感嘆時間的流逝。值得一提的是,特里爾還是馬克思的故鄉。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就誕生在這座千年古城裏。在特里爾諸多的博物館、紀念館中,以馬克思故居紀念館最為人所熟知。

馬克思故居故居陳設

馬克思故居 馬克思故居
馬克思故居的説明書有德、英、俄、法、西、中、日7種文字,中文有簡繁兩個版本。而在德國其他名勝,説明書上的亞洲文字大多隻有日文。顯然,在馬克思故居,中國人是常客。另外,在故居陳列的《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的眾多版本中,包括德文原版,印刷最精美的也屬中文版。1983年故居重新開放後,因東西陣營對立,真正來過這裏的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並不多,華國鋒同志便是這為數不多中的一位。訪問西德時他特意來此參觀,並贈送了繪有馬克思頭像的瓷盤和《資本論》中文精裝本。

馬克思故居簡介

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弄潮兒。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他認為這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鬥爭。依據歷史唯物論,馬克思大膽地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取代。

馬克思故居建築結構

馬克思故居 馬克思故居
沿着摩澤爾河旁一條僻靜的街道走去,就可以看到青銅雕塑的馬克思側面頭像,它佇立在遠離塵囂偏遠的一角。
馬克思故居是一幢典型的18世紀德國巴洛克式民居:桔紅色的三層建築,它如此樸實,就像一户普通人家。1818年4月卡爾-馬克思之父,一位猶太裔律師租賃了這所住宅。
1個月以後,在這裏誕生了一個嬰孩,他名叫卡爾-馬克思。。收藏了馬克思著作的初版本、親筆手稿、書信。以及外國政府贈送的藝術品。同時還詳細介紹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位偉人之間深厚的友誼。紀念館中的展品並非是原物,大多是從特利爾市民中購買來的。

馬克思故居具體陳列

紀念館起源
馬克思故居 馬克思故居
位於德國古城特里爾市布呂肯街10號的馬克思故居,是一座灰白色的3層樓房,淡黃的粉牆、棕色的門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是當時德國萊茵地區的典型建築,始建於1727年。1818年,馬克思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律師租用了這所房子。同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在這裏。
當年,樓上是馬克思一家的住室,樓下是律師事務所。馬克思一家在這裏住了一年半時間。1928年,德國社會民主黨以近10萬帝國馬克從私人手中買下了這座當時已改為鐵器店的馬克思故居。直到1947年5月5日,馬克思故居被闢為紀念館開放。
紀念館展室陳設
《資本論》第一卷於1867年在漢堡出版,總共印刷了1000本。19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100週年之際,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還舉辦了關於馬克思故居的特別展覽。第二展室介紹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建立
友誼到逝世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情況。

馬克思故居世界影響

馬克思故居中國熱

卡爾.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的一個律師家庭,特里爾是德國萊茵河畔一座著名的大學城,其環境十分優雅靜謐。馬克思出生的故居至今保存非常完好,作為馬克思故居博物館開放給公眾參觀。
每年到德國小城特里爾參觀馬克思故居的中國人超過10萬。在特里爾還有一座馬克思住過20年的老宅,被德國史學家稱為“真正的馬克思故居”。這幢房子正在出售,而且房主最中意的買主是中國人。
特里爾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早在公元前16年古羅馬時期就立市了。清澈的摩塞爾河靜靜地從城邊流過,整座城市充滿濃郁的歷史氛圍。
世人熟知的馬克思故居,坐落於距市中心不遠的布呂肯街10號,現為馬克思博物館。這是一座樸實、帶有巴洛克風格的三層小樓。這座房子建於1727年,馬克思的父親於1818年4月租住於此。住進不久,馬克思就在這座樓的二層誕生了。
進入故居一層,除了工作人員辦公室外,櫃枱前還陳列着馬克思的著作和畫像,以及馬克思生前用過的桌椅、書櫃等用具。二層、三層則通過圖片、文字、塑像、畫像等展示了馬克思奮鬥的一生。
由於這座房子只是馬克思家租用的,而且當時四周妓院林立,環境十分嘈雜。所以半年後,馬克思家就搬到西蒙路8號。馬克思的新家就在著名的羅馬大黑門旁,為馬克思家的私有房產。這座房子歷史更長,建於18世紀。
當時,馬克思家相當富足。父親是著名律師,母親是教授。在這裏,馬克思度過了青少年時代,還與燕妮留下了“青梅竹馬”的佳話。直到他到波恩和柏林去讀大學,馬克思在這裏度過了近20年光陰,可以説這才是“真正的馬克思故居”。
馬克思的“真正故居”。和馬克思博物館一樣,它也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四層復折屋頂建築。粉紅色的外牆,白色的門楣和窗沿,上面的閣樓建有突出的樓式小窗。記者看到,在二樓牆外的一邊,有一銅製的紀念牌,上面刻寫着:馬克思1818-1883。
引人注目的是,“真正故居”一樓開着一家眼鏡及助聽器店。就由馬爾家族從馬克思家買入。雖然有50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幢樓至今仍保存完好。
到德國的中國遊客們都有“馬克思故居情結”,按德國媒體的話説,中國人頗有些“不到特里爾,不算去過德國”的情懷。不僅馬克思博物館備有中文解説器、説明書和中英文對照標識牌,城裏的各大商場和旅遊景點都有中文標識。在特里爾不難看到“歡迎光臨”等中文。在街頭,經常有德國人友好地向你招手或用中文向你問候。特里爾旅遊發展辦公室主任諾爾先生告訴記者,有超過10萬中國旅客訪問了特里爾,其中4萬人在這裏住了至少一晚。

馬克思故居德國影響

實際上,馬克思博物館是德國艾伯特基金會的一個項目,由德國社會民主黨管理。基金會於上世紀20年代買下這棟房子;二戰前,房子被納粹佔領;二戰後,還給了社民黨,並把房子改建成了博物館。
“馬克思熱”正在德國再現。據瞭解,特里爾居民選舉馬克思為“城市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其排名遠遠超過曾經在特里爾統治過的歷任羅馬時代的君侯。
而在德國電視二台的節目中,馬克思還與歌德貝多芬齊名,成為德國曆史上十大偉人。德國副總理明特菲林曾表示,他的政黨接受了馬克思“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馬克思總是不斷地從頭開始,他是開放的。”
馬克思的著作也成了德國的暢銷書。柏林奧克曼書店負責人告訴記者,製作成CD的《馬克思選集》,成了目前最熱銷的名著CD。而有關馬克思的電視片和電影,比如《馬克思的一生》等也在德國熱播。同時,在馬克思故居及歐洲各地的馬克思塑像前,瞻仰的人數越來越多。在學術界,“馬克思文本研究熱”正悄然興起。馬克思研究協會已達1000多個。
1928 年,德國社會民主黨以近10 萬帝國馬克從私人手中買下了這座當時已改為鐵器店的馬克思故居。以後將其改建成馬克思、恩格斯紀念館。1933年,德國納粹上台,故居被沒收,文物被洗劫一空。直到1947 年5 月5 日,馬克思故居被闢為紀念館開放。
紀念館的第一層有4 個展室:第一室,裏面為接待室、問訊處;第二、三室,專門舉辦各種專題展覽;第四室,為電視錄像放映室。在第二展室中展出有馬克思的出生證書、馬克思與燕妮的結婚盟約和結婚證書,還有馬克思家庭成員的照片、馬克思的英文死亡證書等。
第二層上的第一展室是馬克思父母的卧室,馬克思就是在卧室後的小套間裏出生的。牆上掛着許多照片、文件、手稿,玻璃展台裏陳列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許多著作和有關的歷史資料,其中包括馬克思的畢業論文、博士證書等。第二展室介紹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建立友誼到逝世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情況。第四、五、六室介紹了馬、恩與同時代革命家們的交往、建立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國際、各國工人政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歷史。在第五展室裏陳列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身銅像。他們肩並肩地站在一起,深邃的眼神凝視着前方。
故居第三層上第一展室介紹了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玻璃櫥裏陳列着《共產黨宣言》的各種版本。其中德文版《共產黨宣言》在世界上只有3 本,還有陳望道根據日文版翻譯的最早的中文版《共產黨宣言》。第二展室的展櫥裏陳列着馬克思的《資本論》。《資本論》第一卷於1867 年在漢堡出版,總共印刷了1000 本。
馬克思故居的展覽,系統地展示了馬克思一生的主要活動和業績。1981年,在離故居不遠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大樓,成立了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1983 年3 月14 日,馬克思逝世100 週年之際,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還舉辦了關於馬克思故居的特別展覽。
馬克思故居 馬克思故居
摩澤爾河是德意志的母親河,位於德國西部邊境的坐落於河畔的小城:特里爾城。它的名字是從上古時代當地部落稱呼演變而來的。這個舉世聞名的小城市:因為它曾徑有過輝瘤的歷史:它曾是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又是西方世界的四大古都之一,也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它比羅馬城早建1`300多年,歷經戰爭風雲,於公元287年才成為西羅馬的首都。特里爾現有人口十多萬,而遠在1600多年前,它就己徑擁有八萬多人口!當年的特里爾面積更大,羅馬人為了使這座城永恆,建築了無數的巨石建築和雕塑,歷徑2000多年風塵歲月,千百年仍照耀着當年羅馬征服者特有宏大氣勢和風格,吸引了無從汁數的考古者、獵奇者、旅遊者……而更有深一層意義的是這座羅馬古城不僅誕生了,也誕生了一個偉人:卡爾馬克思。
沿着摩澤爾河旁一條避靜的街道走去,就可以看到青銅雕塑的馬克思側面頭像,它位立在遠離塵囂偏遠的一角,似乎在默默沉思…馬克思故居是一幢典型的18世紀德國巴洛克式民居:桔紅色的三層建築,它如此樸實,就象一户普通人家。1818年4月卡爾馬克思之父,一位猶太齋律師租賃了這所住宅。1個月以後,在這裏誕生了一個嬰孩,他叫卡爾馬克思。馬克思在這幢桔紅色的樓房裏度過愉快的童年,直到1835年高中畢業。馬克思與少年女友燕妮在此留下了“青梅竹馬”的佳話,他們後來成為相濡以沫的終生伴旅己是人們熟知的故事。17歲的少年馬克思離開了故鄉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與歐洲其他的名人紀念館一樣:馬克思故居己被作為馬克思紀念館,收拾得光潔忻明亮一塵不染幾乎看不到歷史的陳垢。在這裏展出的許多物品,圖文並茂地介紹了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同時代的歷史和人物。收藏了馬克思著作的初版本、親筆於稿、書信。以及外國政府贈送的藝術品。同肘還詳細地介紹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偉大的友誼。紀含館中的展品並非是原物,大多是從特利爾市民中購買來的。在這裏也有了1975年華國鋒訪問德國時,贈送的繪有馬克思彩色頭像的瓷盤,和中國畫家繪製的大幅馬克思油畫像。特別是中文版的紀念館簡要介紹銷售量意是第一!可見來此參觀的大多是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人,而在留言簿上確實可以看到許許多多龍飛風舞的中國方塊字。
在德國人民看來:中國人比德國人更崇拜馬克思,在中國人的意識裏馬克思己近乎於‘神化’,作為一種信仰:中國人就象懷着朝聖的心情的信徒,萬里迢迢來朝拜。但是在馬克思的故鄉參觀者能看到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一面:喜怒哀樂、七情六慾。

馬克思故居歐洲重現

美國華爾街引發的金融危機,讓歐洲人患上了“資本主義恐慌症”。很多人走進書店,重新捧起馬克思的《資本論》。德國是馬克思的故鄉。這裏的兩股熱潮備受關注:一是持續升温的“中國熱”;二是再度掀起的“馬克思熱”。歐洲學者認為,這兩股熱潮給當今沉悶的政治及社會環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馬克思熱”遍佈全歐
卡爾.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
馬克思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德國《圖片報》和國家第二電視台攜手主辦的評選中,馬克思被評為“德國最偉大人物”。此前,在英國廣播公司舉辦的評選中,馬克思排在愛因斯坦之前,榮獲“千年最偉大思想家”稱號。
馬克思著作也成了暢銷書。英國出版社出版的萬餘冊《共產黨宣言》,被搶購一空。柏林奧克曼書店負責人告訴記者,錄成CD的《馬克思選集》,成了最熱銷的名著CD。而有關馬克思的電視片和電影,如《馬克思的一生》等也在德國熱播。同時,在馬克思的故居及歐洲各地的馬克思塑像前,瞻仰的人數越來越多。很多歐洲學校還把這當作重要的教育活動。此外,人們紛紛以電子郵件等方式,向馬克思紀念網站發送大量文章,出現了別開生面的網上“馬克思熱”。
在學術界,隨着學者們對馬克思哲學“文本依據”的重視,一場“馬克思文本研究熱”正悄然興起。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協會已多達1000多個。一些世界著名學者,如德國“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哈貝馬斯、英國首相布萊爾的“精神導師”紀登斯等,還公開自稱是“馬克思主義者”。
德國政治研究學家羅森貝格教授認為,“馬克思熱”説明馬克思在人們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威望,説明了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中國熱”是“馬克思熱”的主因
那麼,是什麼原因再次掀起了“馬克思熱”呢?記者在採訪中,明顯地感受到“中國熱”這個重要因素。首先,自1989年—1991年的蘇東劇變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但在20至21世紀之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騰飛,使世界社會主義重新燃起振興的希望。德國《世界報》評論,中國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找到了解決時代課題的途徑和方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這讓西方重新認識了馬克思倡導的社會主義理論。難怪,在德國《明鏡》週刊舉辦的一項調查中,中國成了德國青少年“最嚮往的國家”。
其次,中國遊客的光臨,讓德國人深切地認識了什麼是“發展”。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中國遊客每年達到60多萬,在德國的日平均購物消費為110歐元。而今後幾年,大約將有七八千萬中國人出境旅遊。如在“馬克思的故鄉”特里爾,有2.8萬名中國遊客住宿,比2003年上漲了40%。為了更好地接待和招攬與日俱增的中國遊客,由170家商場、餐飲店組成的特里爾“城市倡議”組織特地開辦了中文班,教授其員工中文。同時,特里爾還專門製作了32頁之厚的中文版“購物指南”,讓到達特里爾的中國遊客上車伊始就能清楚上哪裏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此外,已有80家店鋪的門前懸掛出紅色招牌,上面用金光閃閃的中文大字寫着“歡迎光臨”、“祝您購物愉快”等字樣。
中國將推動第四次“馬克思熱”
羅森貝格教授指出,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向馬克思主義發起一次又一次理論攻擊和思想圍剿,其結果是不僅沒有駁倒馬克思主義,反而擴大了它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引發了20世紀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三次熱潮:20至30年代,第一次“馬克思熱”;50至70年代,第二次“馬克思熱”;80年代馬克思逝世一百週年前後,第三次“馬克思熱”。他還樂觀地預測,由於中國的實踐成果,中國將推動第四次“馬克思熱”。
兩股熱潮的出現,引起了德國各界的關注,德國國家電視台等媒體紛紛推出相關節目或評論。它們認為,第一,這有助於歐洲國家進一步理解中國的現行政策和中國人心態;第二,從中國身上學習先進經驗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經驗;第三,加強雙方的溝通等。
馬克思熱在歐洲
法拉格在回憶馬克思時説:“思考是他無上的樂事,他的整個身體都為頭腦犧牲了。” 1999年,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們發起,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結果馬克思位居第一,愛因斯坦卻位居第二。 1999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BBC),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聯網上公開徵詢投票一個月。彙集全球投票的結果,馬克思位居第一,愛因斯坦第二。 2005年7月,英國廣播公司以古今最偉大的哲學家為題,調查了3萬名聽眾,結果是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謨第二(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榮登榜首,第二位的蘇格蘭哲學家休謨得票率為12.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