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克思主義平等觀

鎖定
馬克思主義平等觀指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第一次把平等觀置於科學的基礎之上。他們強調了平等和權利都是具有歷史性的,平等觀的提出和發展是受生產力發展水平限定的:平等概念可以為不同的階級服務;不同的階級可以賦予平等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平等理想要由不同的階級來實現。他們科學地表達了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嚴密地論證了爭取並取得最終實現無產階級平等的基本條件和根本途徑。
中文名
馬克思主義平等觀
最    終
實現無產階級
觀    點
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公民
馬克思論點
消滅階級

馬克思主義平等觀觀點

馬克思主義者從政治、經濟以及人權等角度對平等作出如下解釋:“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 [1] 
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 [2] 

馬克思主義平等觀解釋

雖然資本主義的平等觀比古老的觀念大大進了一步,可是,隨着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始終是兩個對立的階級。在資產階級的平等要求裏,必然存在無產階級的不平等,資產階級要求消滅封建的階級特權,而無產階級則以消滅階級做為自己的要求,認為平等不應是一種表面的東西,它應該成為實際的、有內容的東西。
馬克思的這些精闢論斷把平等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在這裏,已不再是某一階級、某一階層、某一集團的“人”,而是“一切人”,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今天,特別是在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過程中,這些平等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 

馬克思主義平等觀平等的實質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平等不是一個抽象的、人道主義的空洞概念,而是始終與生產方式發展緊密相聯,在人的相互關係中所體現出的原則。脱離生產力發展水平談論“平等”,人們是無法追尋平等的價值評判標準,也就追尋不到平等與歷史發展的相關性。只有通過研究生產力水平,才能對平等要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進行科學的論證。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物質資料佔有方式的形式和內容,從而最終決定平等價值的實現。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為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這也就是説,平等與否不是由道德和法律決定的,而是生產決定分配。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僅決定平等的分配,而且決定着平等權利的擴大和平等發展水平的提高。平等與否以及平等水平實際上是由社會各階級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關係決定的。只有從生產關係的角度,才能準確地把握各種平等要求的內在本質,才能認識各種平等與不平等關係中的利益主體,才能科學地分析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生產資料私有制和與之相適應的階級利益關係本身就是不平等的現實存在形式,任何一種平等要求都是一定的所有制結構和與之相適應的階級利益關係的體現。因此,在階級社會中平等問題只有在階級利益的關係中才能得到科學的説明,對平等問題的討論也只有與一定的階級利益相關才有意義。因此,平等的實質在於社會生產方式的水平和內容。 [4] 

馬克思主義平等觀平等的條件

馬克思主義平等觀具有階級性、實踐性與科學性的本質特徵。因此,研究平等發展的條件也就必不可少的從這三方面入手。
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是有着鮮明的階級性。馬克思主義就是關於無產階級以及全人類解放的學説,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同全人類利益的一致性決定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同全人類的終極價值指向—平等是相一致的。因此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無產階級“是一個若不從其他一切領域解放出來,並同時解放其他一切社會領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領域,總之是這樣一個領域,它本身表現了人的完全喪失,並因而只有通過人的完全恢復才能恢復自己。”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就是無產階級的平等觀。恩格斯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的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任何超出這個範圍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於荒謬。” 。因此,只有“隨着階級差別的消滅,一切由此差別產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就自行消失”。因此,要實現真正平等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消滅階級。
馬克思主義是指導實踐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不僅在理論上揭露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殘酷剝削,更是對現實世界進行革命的、實踐的批判,從而實現無產階級的階級解放和發展。這也就表明馬克思主義是具有“現實性”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並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 這也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實現平等的途徑不是求助於理性,而是以現實的革命的方式,消滅階級及一切腐朽的東西,從而實現人類的最高平等理想—共產主義。但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理想並不是消滅階級,而是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資本主義社會機器大工業發展造成“機器統治人”的畸形發展,人成為機器的奴隸,從而限制人的平等發展。馬克思指出:“大工業的機器使工人從一台機器下降為機器的單純附屬物一切有教養的等級都為各式各樣的地方侷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為他們自己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短視所奴役,為他們的由於接受專門教育和終生從事一個專業而造成的畸形發展所奴役……共產主義社會必然會最終取代這種人不平等、不自由的時代,從而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目標,這是無產階級平等觀的最高要求。因此,要想提高平等水平,不能僅僅是理論上的提高,應該更加註重實踐的積累,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條件實現真正的平等。
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的科學性在於以唯物史觀為基礎,不是空洞的理論。馬克思談到平等的權利時提出,“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因此,平等的發展既不能脱離實際,更不可操之過急。此外,平等要求的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馬克思恩格斯都曾反覆批判了剝削階級將權利和義務相對立的不平等現象。馬克思早在1871年為國際工人協會起草的《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中就已經指出:“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也指出:“如果説在野蠻人中間,像我們己經看到的那樣,不大能夠區別權利和義務,那麼文明時代.卻使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和對立連最愚蠢的人都能看得出來,因為它幾乎把一切權利賦予一個階級,另一方面卻幾乎把一切義務推給另一個階級。”而在《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中更是直接建議把“為了所有人的平等權利”改稱“為了所有人的平等權利和平等義務”等等。平等不僅要求權利,更要求義務,這不僅將馬克思主義平等觀與過去虛偽的資產階級平等觀鮮明的區別開來,更是印證了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的科學性,因為世界上沒有一種自由是隻享受權利和不承擔義務的。因此,平等的發展不但要注重權利的擴大,同時也要重視義務的履行。 [4] 

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社會意義

平等,毋庸置疑,一直是歷史上對現實和未來的美好理想。在對科學社會主義描述中,馬克思恩格斯雖然都未使用平等的話語,但在這些描述中卻無疑包含着一種極高境界的平等理想:“人才在一定意義上最終地脱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人們周圍的、至今統治着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卻受到人們的支配和控制,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 只有消滅階級,才能實現人類真正廣泛的平等。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平等就是消滅階級、平等就是解放全人類的最高目標。對於最高平等理想的實現,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在那裏,人們真正成為社會生活的主人,個人與社會實現完美和諧的統一,每個人都真正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而實現真正的平等,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境界。
1875年,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闡述,共產主義社會的平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初級階段的平等,在消費產品上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這一平等仍然屬於不完全的平等,只是在形式上按照“理論上的平等”規定社會中的每個人,然而實際上每個人得到的物質待遇仍然是不平等的。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所體現“平等的權利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權利”。這表明,即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平等仍然是一種形式上的平等。馬克思用唯物辯證法的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按勞分配”原則,認為它既是平等的,又是不平等的。按勞分配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平等的,這種“平等”就在於以同一的尺度—勞動量來計量。但是這個平等的權利還仍然被限制在一個資產階級的框框裏,它只是形式上的平等,還包含着事實上的不平等。因為,每個勞動者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以同一尺度應用於不相同的人的身上,就必然會出現事實上的不平等。這是按勞分配所不能避免的。第二個階段是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平等,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一平等可以看作是形式上的不平等,而是內容上的平等。“在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形勢己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己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着個人得到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之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一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雖然在上述論述中我們找不到“平等”兩字,但是它卻表明,無產階級所要求的不僅僅是社會地位的平等,而且還要求經濟生活結果的平等,而不是隻限於法律或原則上的平等。只有實現了“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才能從社會主義形式上的平等轉到共產主義的事實上的平等。這是一個極高境界的平等理想。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