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克思主義倫理觀

鎖定
馬克思主義倫理觀是指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關於道德的科學理論。亦稱馬克思主義道德學説、馬克思主義倫理觀。馬克思主義倫理觀的另一個理論特色是它與近代"勸善的"倫理觀相反,"勸善的"倫理觀把個人意志放在首位,它主張意識不受生活的決定,"自由選擇"不受社會條件的決定;而馬克思主義則把社會關係放在首位,這是道德理論的根本性變革,因為有了這一規定性,道德理論才可能具有徹底性。
中文名
馬克思主義倫理觀
外文名
Marxist Ethics
適用領域
倫理
所屬學科
倫理學
哲學

馬克思主義倫理觀基本簡介

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觀,也是他們科學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在一系列著作中都從不同角度對馬克思的倫理理想進行了闡述,特別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中,闡發了馬克思主義倫理觀的基本思想,進一步揭示道德的本質、社會作用及其發展變化地規律,深化和發展了馬克思和他以往所闡明的有關思想。

馬克思主義倫理觀根源和本質

恩格斯指出,道德作為調節人們行為的規範,是社會關係的產物,特別是經濟關係的產物。人們在從事物質生產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各種社會關係。在人們的交往活動中,必然會產生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上的矛盾或衝突,為解決這些矛盾或衝突,調節社會關係,就逐漸產生了一些行為準則和觀念,這就是道德。道德歸根到底是人們物質生產和交換關係的產物。“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係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係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恩格斯由此還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階級性。“我們斷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它或者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辯護,或者當被壓迫階級變得足夠強大時,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他們未來的利益。”

馬克思主義倫理觀道德歷史性

在批判杜林鼓吹的永恆道德論時,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歷史性。他指出,道德必然隨經濟關係的變化而變化,決沒有永恆的、不變的道德,恩格斯在當時存在的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各自特殊的道德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上,指出這三種道德代表同一歷史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這標誌着人類在道德方面的進步。

馬克思主義倫理觀道德原則

恩格斯認為,愛情應以男女雙方的平等互愛為基礎,因此決不能將它僅僅歸結於性慾或體態美。人雖有其自然屬性,但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其社會性,人的自然屬性也帶有社會性。因此人對異性的要求並不是以簡單的自然方式進行的,而是以社會方式進行的,愛情不僅具有自然屬性,更主要地體現為男女之間的社會關係。從本質上來説,愛情是人們彼此間以相互傾慕為基礎的關係。現代愛情、婚姻、家庭方面最根本的道德原則就是“互愛”原則。通過對婚姻史的考察,恩格斯認為,剝削階級的婚姻均非是以愛情為基礎,而是以政治地位經濟利益、金錢權勢為基礎的,這樣在剝削階級家庭和婚姻中,婦女必然處於被奴役、被支配的地位,成為男子泄慾的奴隸和生孩子的工具。要使互愛原則真正成為愛情、婚姻和家庭最根本的道德原則,根本途徑就是要消滅私有制和僱傭勞動,實現男女平等。“因此,結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滅資本主義生產和它所造成的財產關係,從而把今日對選擇配偶的一切附加的經濟考慮消除以後,才能普遍實現。到那時,除了相互的愛慕以外,就再也不會有別的動機了。”

馬克思主義倫理觀獨立性和能動作用

恩格斯指出,道德觀念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以後,就會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現象而存在並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道德觀念與經濟、政治發展不總是相一致的。另一方面,道德對經濟基礎乃至整個社會生活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就是道德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所謂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是指馬克思主義對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的基本看法。它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道德領域的反映與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