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克·弗雷切特

鎖定
馬克·弗雷切特(Mark Frechette),1947年12月4日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費爾菲爾德,1975年9月27日在馬薩諸塞州諾福克去世。法裔美國演員 [4] 
1970年2月,馬克·弗雷切特主演的電影《扎布里斯基角》上映 [2]  。1971年4月,主演的電影《寸土必爭》上映 [1]  ;同年,由他參演的電影《La grande scrofa nera》上映 [3] 
1973年8月29日,馬克·弗雷切特跟兩個同夥一起,在波士頓持槍搶劫一家銀行。馬克·弗雷切特本人被判15年徒刑。1975年9月27日,有人發現馬克·弗雷切特的屍體躺在監獄的健身房裏 [1] 
中文名
馬克·弗雷切特
外文名
Mark Frechette
Mark Ernest Frechette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康涅狄格州費爾菲爾德
出生日期
1947年12月4日
逝世日期
1975年9月27日
星    座
射手座
職    業
演員
代表作品
扎布里斯基角
寸土必爭

馬克·弗雷切特早年經歷

馬克·弗雷切特高中輟學後基本過着流浪的生活,為了撫養妻子跟兩歲的孩子,他在波士頓偶爾做做木工,有時甚至會上街乞討。
《扎布里斯基角》劇組在女主角確定後,登報招募男演員,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有個選角導演去了波士頓,在公交車站等車,看到馬克·弗雷切特在街邊衝着樓上公寓裏的人破口大罵,隨即給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拍了電報——“20歲,很憤怒”。在影片開拍之前,米高梅影業安排毫無表演經驗的達莉婭·哈普林和馬克·弗雷切特到好萊塢總部見面。於是,當馬克·弗雷切特遇到達莉婭·哈普林,一見鍾情,愛到無法收拾 [1] 

馬克·弗雷切特演藝經歷

1968年7月,由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執導的電影《扎布里斯基角》(又名《無限春光在險峯》)開機,馬克·弗雷切特在片中飾演男主角馬克,該片與1970年2月正式上映 [1-2] 
1970年底,馬克·弗雷切特去意大利出演弗朗西斯科·羅西執導的電影《寸土必爭》,該片於1971年4月上映 [1]  。1971年,上映的還有馬克·弗雷切特在意大利拍攝的由Filippo Ottoni執導的《La grande scrofa nera》 [3] 

馬克·弗雷切特個人生活

馬克·弗雷切特與達莉婭·斯普萊林
馬克·弗雷切特與達莉婭·斯普萊林(2張)
馬克·弗雷切特在20歲之前就已經結婚,並且和妻子有了孩子。他在波士頓讀過一本叫《化身》(The Avatar)的地下出版物,其中收入了音樂人、邪教領袖梅爾·萊曼(Mel Lyman)大量闡述個人理念的文章。馬克·弗雷切特對萊曼崇拜得五體投地,徹底成了他的追隨者跟信徒,他在《扎布里斯基角》拍攝期間就不斷向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推薦萊曼的理念與音樂。電影拍完後,馬克·弗雷切特説服了達莉婭·哈普林,倆人回到波士頓,跟其他追隨者一起住進了“萊曼家族”的羣居社區。馬克·弗雷切特還把自己在《扎布里斯基角》中獲得6萬美元片酬捐了出來。
達莉婭·哈普林在波士頓時,希望能跟馬克·弗雷切特結婚、組成家庭,卻只得到冰冷的回絕,同時社區裏男性專制的氛圍也讓天性自由的她難以接受。1970年底,馬克·弗雷切特去意大利拍攝《寸土必爭》,達莉婭·哈普林離開“萊曼家族”回到故鄉舊金山。拍完戲的馬克·弗雷切特直接飛去舊金山,但到1971年底,他孤身一人回到波士頓。達莉婭·哈普林另結新歡。
1973年8月29日,馬克·弗雷切特跟“萊曼家族”的兩個同夥一起,在波士頓持槍搶劫一家銀行。結果,在這場未遂的搶劫中,馬克·弗雷切特最好的朋友當場被警察打死,他被判15年徒刑。被捕後,馬克·弗雷切特表示,這次行動是對“水門事件”的抗議,他的槍沒裝子彈,希望“能以不傷害任何人的方式搶劫尼克松”。1975年9月27日,有人發現馬克·弗雷切特的屍體躺在監獄的健身房裏,一隻150磅的槓鈴壓在他的脖子上,警方表示,純屬意外 [1] 

馬克·弗雷切特主要作品

馬克·弗雷切特參演電影

馬克·弗雷切特雜誌寫真

    • LOOK 1969年12月刊 封面
    • Rolling Stone 1970年3月刊 封面
    • Films and Filming 1970年3月刊 封面
    • Films and Filming 1970年9月刊 封面
參考資料 [5-8] 

馬克·弗雷切特人物評價

馬克·弗雷切特雖然出身貧寒,卻有一種貴族的傲慢氣質 [1]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評)
英俊、聰明、敏感的馬克·弗雷切特,似乎把他在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1970年的電影《扎布里斯基角》中飾演的飽受折磨的靈魂大部分帶進了自己的私人生活。一次未遂的搶劫是他表達的一種絕望的政治宣言,而馬克·弗雷切特的整個人生就像大多數絕望的行為一樣,以徒勞告終 [4]  。馬克·弗雷切特是天生的失敗者,人們很容易忽視他傷痕累累、短暫的一生。他的一生就沒有過什麼好的、正確的生活。他在諾福克監獄的死亡似乎是一個標準的悲劇和離奇的結局 [9] (《滾石》雜誌、《波士頓鳳凰報》Dave O'Brian評)
參考資料
  • 1.    青年死得特別早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2-11-19]
  • 2.    資料:安東尼奧尼作品《扎布里斯基角》  .新浪[引用日期2022-11-19]
  • 3.    La grande scrofa nera (1971)  .FilmAffinity[引用日期2022-11-19]
  • 4.    DAVE O'BRIAN.The Sorry Life & Death of Mark Frechette[J]:《Rolling Stone》(總199期),1975年11月6日:32
  • 5.    /.Antonioni's Zabriskie Point Mark Frechette Daria Halprin:《Films and Filming》,1970年3月:封面
  • 6.    /.Mark Frechette:《Films and Filming》,1970年9月:封面
  • 7.    /.Antonioni's new star Daria Halprin Mark Frechette:《LOOK》,1969年12月:封面
  • 8.    /.Cinema: Fourteen Points To "Zabriskie":Rolling Stone,1970年3月:封面
  • 9.    Dave O'Brian.Mark Frechette: A Manipulated Life[N]:The Boston Phoenix(波士頓鳳凰報),1975年10月7日: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