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丁·佩爾

鎖定
馬丁·佩爾(Martin L. Perl,1927年6月24日-2014年9月30日) [3]  ,美國物理學家。 因發現了τ子,弗雷德裏克·萊因斯(Frederick Reines, 1918年-1998年 [4]  )因檢測到了中微子,共同分享了1995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文名
馬丁·佩爾
外文名
Martin L. Perl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927年6月24日
逝世日期
2014年9月30日 [3] 
畢業院校
布魯克林理工學院(現紐約大學坦登工程學院)
哥倫比亞大學 [1] 
職    業
物理學家 [1] 
主要成就
1975年發現τ子(Tauon) [1] 
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 [1] 

馬丁·佩爾人物履歷

佩爾1927年生於美國紐約。他的父母是猶太人,大約在1900年為了逃避貧困和反猶太主義,從俄國(原波蘭領土)舉家遷移到美國,在美國的貧民窟裏定居。由於經營印刷業和廣告公司,逐漸上升為中產階級,才得以讓佩爾進入較好的學校接受教育。父母認識到移民只有靠知識和文化才能在美國社會中立足,所以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佩爾也很爭氣,努力學習,在學校表現很好。1942年16歲就從高中畢業,中間跳了兩級。他酷愛讀書,什麼書都讀,每次去公立圖書館,都要借滿六本書回家。然而,父母不贊成他把時間都花在書本上,要他多做户外運動,因為一個真正的美國孩子是很愛運動的,他們希望佩爾成為100%的美國人。所以佩爾特別喜歡下雨天,這樣就可以留在家裏讀書。
有兩本書對佩爾特別有吸引力。一本是《大眾數學》,他從這裏學到了微積分。另一本是《大眾科學》。為了省錢,他沒有買這兩本書,而是一次一次地借來讀,詳細作筆記。他對機械也很有興趣,讀過許多這方面的雜誌和書籍。
佩爾深知一個移民要在美國社會不受歧視,就要設法找到一個好的職業。例如當律師和醫生等等。他沒有敢想要做一名科學家,但他又不願當律師和醫生,於是在高中畢業時,選擇了化工專業,進了布魯克林(Brooklyn)理工學院(現紐約大學坦登工學院【紐約大學工學院】) [2]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學業暫停,佩爾因年紀不夠,暫不能入伍,於是加入商船學校當學員,後來還是當了一年的兵,返回學校後於1948年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學士學位。在學院裏學到的機械、化學實驗技術等等知識對後來的實驗工作非常有用。
畢業後,佩爾進入通用電氣公司,經過一年培訓,分配在紐約的電子管部當化學工程師,解決生產電子管過程中的技術問題,有些也涉及電視顯像管的生產。為了解決電子管中柵極發射之類的問題,佩爾有時到大學裏去學習有關的課程,其中包括原子物理學和高等微積分。此時,佩爾已經23歲,他決心開始學習物理。拉比經常強調要重視基礎研究,他推薦佩爾到基本粒子物理部門工作。1955年佩爾獲得博士學位,在密執安大學找到職位。在那裏他和格拉塞一起從事氣泡室工作。1957年蘇聯衞星上天,美國急切地要加強尖端科技。佩爾利用這一時機,向華盛頓建議用發光室和火花室進行基本粒子研究。他的計劃得到批准,從而發現了τ輕子。

馬丁·佩爾學術成果

1954年,佩爾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研讀物理博士,那裏有名師拉比教授。佩爾的博士論文是用原子束共振方法測量鈉核的四極矩。原子束共振是拉比首創的方法,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拉比並沒有手把手地教他實驗技術,而是指導他選擇合適的研究課題,這是最重要的。當佩爾做出結果並急於發表時,拉比聽説法國人用光學共振方法做出了類似的測量。就寫信去詢問。七八個星期過去了,來自法國的覆信告訴拉比,那裏確實得到了同樣的答案,拉比這才讓佩爾發表結果。這件事對佩爾很有教育意義。耽誤一點時間不要緊,要緊的是不要出錯。與其爭第一個沒有把握的發表結果,不如第二個發表正確的結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