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馥馨樓

鎖定
馥馨樓位於湖雷鎮下寨村。建於公元七六九年,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曆史,是永定客家土樓羣中最古老的一座。佔地1275.76平方米,高四層,牆身通體以生土夯成。馥馨樓沒有石基,這是沿襲了中原先祖的建築技術和建築形式,充分説明了永定土樓與黃河流域傳統民居的淵源關係。樓四周有四米寬的護樓壕溝,門前設有吊橋通行,其底牆生土摻拌有石灰、紅糖,堅固無比。 [1] 
馥馨樓又叫大樓廈或火燒樓、寨樓,坐落在閩西永定縣湖雷鄉下寨村的中心,是尚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方形土樓之一。
中文名
馥馨樓
位    於
湖雷鎮下寨村
建    於
公元七六九年
佔    地
1275.76平方米

目錄

馥馨樓發展歷史

馥馨樓典故

該樓最先由林、易、周等四姓各建一邊而成,後歸屬當地沈氏,為孔氏所有。孔氏開基祖孔仲賢從上杭縣城遷至湖雷鄉,其有三子彥仁、彥義、彥級。孔彥級善養鴨,起初借住該樓。數年之後,一向勤儉樸素的孔彥級,家愈來愈殷實,同時沈氏家族因人丁興旺樓內已難以容納而需另建新居。於是,孔氏與沈氏商量出讓時便一拍即合,遂定居於此。由於該樓是沈氏祖業,孔氏還特意為沈氏在樓的附近建了一座宗祠。

馥馨樓樓齡

馥馨樓 馥馨樓 [2]
關於該樓的年齡,一説是1200餘年,一説是600餘年。前者的理由是:據孔氏族譜記載,此樓建於唐代宗大曆四年(公元769年),距今1200多年。從孔彥級算起,已傳26代左右。後者的根據是:按林氏、周氏族譜,林氏入永定在南宋,周氏入永定則在元末明初,即1368年前後。姑且就以1368年作為建樓時間,滿打滿算不過600多年。誰是誰非?第一種説法似乎更不可信,孔氏傳承26代,每代以25年計算,除去首尾兩代,得24代,則孔氏在樓中的居住時間為600年。那等於説孔彥級購樓時,馥馨樓已600歲高齡了。這有點不合常理。筆者認為,該樓的年齡為600餘歲更有説服力。

馥馨樓樓體描述

馥馨樓 馥馨樓
該樓坐東朝西,懸山頂,瓦面,佔地面積1275.76平方米,高三層。如今前樓(西邊)已坍塌,僅餘不足兩層高的殘牆斷垣。北側亦已坍塌一部分。飽經風霜的殘牆無奈地傲視着西下的殘陽,牆邊頑強生長的萋萋野草默默地向遊人訴説着自己的衷腸。
樓的橫向6間,總長34米;進深(含梯位)6間,31.5米;四周檐邊寬1.5米。全樓僅一高3.5米、寬2.5米的大門;底層無窗,二、三層樓的窗,外側高0.8米、寬0.15米,內側寬0.4米。設五個梯,除後廳一個靠牆外,其餘四個分佈在大樓的四角,佔地寬度約是正間的一半,互相對稱。二、三樓層的四邊走廊為各姓所建,互不相通。
樓內平面佈局,為上下兩堂式:下堂敞廳和中堂大敞廳。一至三樓皆如此,而且四邊都雷同。全樓共60餘間,大門兩側角間的面積較大,達18平方米。樓內中為天井,有水井一口。天井較小,與通常有着幾十米寬大天井的方土樓極為不同。
除此以外,該樓有兩個最大的特點:一是由摻人石灰和紅糖的生土夯成的牆身,比現代水泥更堅韌。前幾年樓內東側居民為出入方便,要在後邊開一個小門,用鋼釺挖掘,一小塊一小塊地鑿,不知不覺竟用了二十多天。另一特點是樓外距牆10米處原有一條環樓壕溝,深3米多,寬5米,與村內水渠相通。既可以像護城河一樣用來禦敵,又可以養魚,可謂兩全其美,所以過去稱之為“壕塘”。四五十年前,壕溝還在,往後淤泥越積越多沒有清除,結果水愈來愈淺便失去廠原有的功能,後來樓主索性用泥石填掉,但痕跡還能依稀辨出。據村裏的老人説,原先樓門前還設有吊橋呢!
馥馨樓的後樓,是大約200年前重建的。其頂層的中廳,曾作私塾學堂。右壁有清代同治年間太平天國軍隊留下的墨跡。其中保存比較完整的兩首詩是:“天朝虎將到來臨,伐暴安良義氣深。勸民不做痴迷漢,山林藏匿餓慎身。”和“不燒房屋不殺人,萬眾思何不義心。四民回頭方是岸,要敬天父是好人。”由詩的內容可知,當年太平天國的軍隊駐紮此樓。
據縣誌記載,太平軍曾四次進入永定,即清朝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四月、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十月、十二月和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三月。其間,將士們盡情抒懷,寫下了很多壁詩,可惜陸陸續續被毀,現只剩馥馨樓一處,這不能不説是馥馨樓歷史的不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