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椿子

鎖定
香椿子,中藥名。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 (A.Juss.) Roem.的果實。分佈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台灣、西藏等地。具有祛風,散寒,止痛之功效。用於外感風寒,風濕痹痛,胃痛,疝氣痛,痢疾。
別    名
椿樹子,香椿鈴,香鈴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芸香目
楝科
香椿屬
香椿
分佈區域
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台灣、西藏等地
中文學名
香椿子
採集時間
秋季採收
用    量
內服:煎湯,6-15g;或研末

香椿子入藥部位

香椿子性味

味辛、苦,性温。

香椿子歸經

歸肺、肝、大腸經。

香椿子功效

祛風,散寒,止痛。

香椿子主治

用於外感風寒,風濕痹痛,胃痛,疝氣痛,痢疾

香椿子相關配伍

1、治外感身痛:香椿子、鹿銜草各15g。煎水服。(《西昌中草藥》)
2、治胸痛:香椿子、龍骨。研末開水沖服。
3、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香椿果6-9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香椿子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研末。

香椿子採集時間

秋季採收,曬乾。

香椿子形態特性

香椿又名:椿,豬椿,紅椿,大紅椿樹,毛椿,馬泡子樹,春陽樹,椿甜樹,椿芽樹。喬木,樹皮粗糙,深褐色,片狀脱落。葉具長柄,偶數羽狀複葉,長30-50釐米或更長;小葉16-20,對生或互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9-15釐米,寬2.5-4釐米,先端尾尖,基部一側圓形,另一側楔形,不對稱,邊全緣或有疏離的小鋸齒,兩面均無毛,無斑點,背面常呈粉綠色,側脈每邊18-24條,平展,與中脈幾成直角開出,背面略凸起;小葉柄長5-10毫米。圓錐花序與葉等長或更長,被稀疏的鏽色短柔毛或有時近無毛,小聚傘花序生於短的小枝上,多花;花長4-5毫米,具短花梗;花萼5齒裂或淺波狀,外面被柔毛,且有睫毛;花瓣5,白色,長圓形,先端鈍,長4-5毫米,寬2-3毫米,無毛;雄蕊10,其中5枚能育,5枚退化;花盤無毛,近念珠狀;子房圓錐形,有5條細溝紋,無毛,每室有胚珠8顆,花柱比子房長,柱頭盤狀。蒴果狹橢圓形,長2-3.5釐米,深褐色,有小而蒼白色的皮孔,果瓣薄;種子基部通常鈍,上端有膜質的長翅,下端無翅。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香椿子生長環境

常栽培於海拔2700m以下的房前屋後、村邊、路旁。分佈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台灣、西藏等地。

香椿子藥材性狀

乾燥果實。果皮開裂為5瓣,深裂至全長2/3左右,裂片披針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細紋理,內表黃棕色,光滑,厚約2.5mm,質脆。果軸呈圓錐形,頂端鈍尖,黃棕色,有5條棕褐色稜紋。斷面內心松泡,色黃白。種子着生於果軸及果瓣之間,5裂,種子有極薄的種翅,黃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狀,種仁細小不明顯。氣微弱。

香椿子藥理作用

1、可顯著延長凝血酶原時間及凝血酶時間。
2、具有較好的抗血栓作用。

香椿子相關論述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發汗,治心胃氣痛。”
[1-3] 
參考資料
  • 1.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3.    高松主編 .《遼寧中藥志 植物類》: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